很多家長表示不愿給孩子任何壓力,讓他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出于這種想法,認為學琴好象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幸福。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做功課也好,練琴也好,除了少數孩子以外,多數孩子都是不得不做的。
如果學琴是剝奪了孩子的童年幸福,那么,讓孩子做算術題,是否也是剝奪幸福童年呢?
如果這樣,真要讓孩子完全自由的快樂,就不能讀書,也不能上學了,造成的結果就是“快樂的童年,無為的中年,悲慘的老年”。
一位權威的教育專家說過:教育對于少年兒童,特別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講,不能排除一定的、適當的、必要的強制,這是他們缺乏自控能力決定的。
當然,要讓孩子快樂,也不能完全快樂,就和不能把學習和快樂劃等號一樣,把學習和痛苦劃等號也是不對的。
可是音樂這種東西沒有興趣不感到快樂,能學好嗎?
我們非常贊同大家在孩子感興趣的情況下去選擇學習鋼琴,學習音樂,但是興趣指引選擇卻決定不了成績。
一千個孩子里有一個能永遠長久的百分百的興趣那就是奇跡了,一個孩子學琴的好壞和她(他)喜不喜歡彈琴,沒有必然聯系。
有些孩子數學成績好,不見得熱愛數學,而是因為他們每天都在那里做題,可能還會做得很晚。
學問都是苦事,尤其是音樂,手指的動作最后要練成下意識的、神經性的反應,所以,對小孩子來說,練琴時無論是樂意還是不樂意,只要彈夠時間,老師的教學得法,就能出成績。
選擇了一個當初感興趣的特長,經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樣收獲滿滿的童年不幸福,那什么樣的童年幸福呢?
可是我讓孩子努力勤奮他聽不進去啊?
對于小孩子來講,尤其在十歲以前,很難理解勤奮的真正意義,實際上,孩子的勤奮就是家長的勤奮。
對于學習鋼琴來說,勤奮的最主要表現就是練夠時間(不是敷衍,不是完成任務,而是用心,認真的時間)
歸根到底,看家長有沒有辦法讓孩子每天彈上半個鐘頭或一個小時。你的監督,你的把關至關重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大中學生而言就有勤奮的問題了。以我本人為例,四歲開始學琴,直到十二歲以后才開始自己真正愿意彈琴的。
對小孩子來說,練琴時無論是樂意還是不樂意,只要彈夠時間,老師的教學得法,就能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