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內心充滿焦慮,表面像海面一樣平靜。
一面不甘墮落,另一面沉迷微博、抖音、游戲,不愿做出改變。
1
差距源于無知
前幾天,在逛即刻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個視頻。
視頻中一位小女生在練字,她的速度不快,但勝在穩打穩扎,一步一個腳印。
她的同桌看她在練字,嘲笑道:“你寫字怎么跟烏龜一樣,這么慢。你看看我們,寫的多快啊”。
周圍傳來陣陣哄笑聲。
小女生漲紅了臉,只是看了一下同桌,便默不作聲的繼續練習。
6年過去了,現在小女生的字寫的又快又好,而她的同桌寫的又快又爛。
如果時光穿越到6年前,或許小女生的同桌,會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感到羞愧。
聰明的人傾向于低估自己,無知的人更為傲慢。
2
差距源于選擇
朋友跟我講過這么一件事。
那是三年前,他在一個普通高職院校,學的是通信工程。
對,沒錯,就是人們,都以為他是個修手機的那個專業。
踏入大學的那一刻,他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沒日沒夜的打游戲,
肆無忌憚的揮霍著大學時光,像是在”彌補“高考前所丟失掉的人生。
現在來看,他每天下班以后保持2小時的學習,萬般不愿承認自己當時像個煞筆。
烏煙瘴氣的環境下,有個同學Jack與眾不同,印象也令人十分深刻
在他和室友,討論早餐吃什么,今天用什么戰術上分的時候,Jack已經在走廊上背誦了30分鐘英語單詞。在他和同學忙著追劇刷微博談戀愛的時候,Jack已經推掉了所有活動,整日泡在圖書館埋頭苦讀。在他和室友為最強王者段位而沖刺的時候,Jack已經為提升學歷做好了準備。
記得有一次,他和室友網吧開黑回宿舍的路上,碰見了從圖書館出來的Jack,當時已經11點了。
他問Jack:“都已經進了這種學校,還努力干嘛?還裝什么哦?”
Jack目光堅定的看著他:“踏入這所大學的那一刻,我雖然無法再去選擇我的學校,我的專業,但是我可以選擇我的人生”。
果然,大二的時候,在哪一所學員英語普遍3級都沒過的學校,Jack過了4級。
無獨有偶,大三的時候,Jack通過專升本(俗稱3+2),成功的考上本科,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前幾天,他和Jack聊天的時候,得知到對方已經進入了人民日報。感嘆到:“
差距,有時候,就源于一次次選擇。在你選擇隨波逐流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你被淘汰了”
3
差距源于放棄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每年制定了很多計劃,卻從來沒有執行過,又或者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熱情耗盡了就毫無干勁,往往以失敗而告終。
辦了健身卡,每次不是下次再去,就是要和朋友聚會。
學習英語,朋友圈打了幾天卡,便又打到了王者榮耀。
學習寫作,寫了幾篇所謂的筆記,便又寫到微博,凌晨幾點還未睡。
你可知道,你的每一次放棄,都是對自我的一次否定。
我行嗎?我可以嗎?我能做到嗎?
可你知道嗎?
他通過健身,結識了自己的另一半,你卻只能看著自己的“五姑娘”,淚流滿臉。
他通過學習英語,周游列國,你想起自己的“this? that”,望而卻步。
他通過寫作,兼職上萬,你看了下剛發的工資,久久不語。
差距,有時候,就源于一次次放棄。在你放棄的那一刻,你就否定了自己的可能性。
4
差距其實都源于取舍
沒錯,你的出生確定是父母決定的,但是你的人生卻是自己決定的??!
在小學,寫作業和出去玩,是一次取舍。
在高中,放棄所有假期學習,是一次取舍。
在大學,推掉所有業余活動,提升自己,是一次取舍。
畢業后,下班學習和追劇刷微博,是一次取舍。
你看啦,人生的差距,往往源于自己一次次的取舍。
其實,人與人總會有差距的,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放棄自己,也不要放棄努力。努力從不是幫你縮短你與更優秀的人之間的差距,而是幫你干掉不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