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與友人午餐小聚閑聊,約是因為年紀的緣故,聊得最多的竟是各自的子女,相互談吐中雖也有為孩子成長中的收獲而自豪、欣慰處,更多的卻是一些擔憂和不理解。
這并非初次在朋友間聽到類似的言論,孩子們的情況雖不相同,令人擔心的問題也迥然各異,但令我們這些父母憂心與不安的卻是這些問題背后透出的孩子們的冷漠與過度的自我。
除了冷漠、自我,另類、怪異、反叛、懶惰、缺乏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也都成了這一代孩子們特立的標簽。這不得不令人詫異,莫非,這代孩子真的就成了“垮掉的一代”么!
我想,也許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也許是代溝差異的體現,但有一點也許正是造成這一代獨生子女這一群體特征的根本原因——過分的溺愛與關注,讓孩子們如同泡在蜜罐中長大,反而讓他們喪失了愛與奉獻的能力,也早已麻木到不知“愛”為何物,他們心中“幸福和快樂”的定義也與我們有著本質的區別。
很巧的是,幾天后與女兒的一次交流中,不知怎么就扯到婚姻與家庭的話題上。女兒表示不理解為什么非要結婚,我想都沒想就告訴她:“人不結婚會孤單,尤其是老了之后,沒有個伴,生活和精神上都會孤獨無助。”其實,這樣的答案連我自己都不相信。
她又說:“你看,比如像你和我媽,你們兩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原先的家庭背景、環境也不同,生活習性和喜好也不同,就連喜歡吃的東西都不同,卻要結婚在一起過日子,兩個人要為對方做出那么多的改變,還要忍受那么多的不習慣,又多出了那么多的責任,這又是為什么?有什么意義呢?”
女兒的話讓我有些意外,也讓我驀地想起幾天前朋友聊起的話題,當時朋友還例舉了幾個年輕人不想結婚和因為不愿做家務結婚之后又離婚的故事。這讓我突然意識到,在這些青年人當中,這樣的想法并非少數。
我想了想告訴女兒:“可能這才是婚姻與家庭的真諦。”
“什么意思?”女兒不解地看著我。
“拋開社會因素,人活著的根本意義在于追求快樂與幸福,而快樂和幸福源自于愛,愛的真正意義是奉獻與犧牲……”我沒有正面回答女兒的問題,而是慢慢地引導她。
“你是說只有吃過苦才能懂得甜,只有付出了才能體會快樂?”望著疑信參半的女兒,懸著的心多少放下了一些,剛剛還在擔心是不是我們的家庭生活中哪些負面的細節影響到了她的婚姻觀念。
是的,“只有吃過苦才能懂得甜,只有付出了才能體會快樂!”這樣淺顯的生活道理并非是90后的孩子們少有體會,而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懂得呢。
眾星捧月般的成長過程養成了一味索取卻從來不懂感恩的性格,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關懷、關心他人,他們覺得大家對他的關心、愛護是應該的,甚至是令人厭煩的,他們是堅決抵觸做出這些令人厭煩的事情的,這又怎能不令我們感到冷漠。
這是特定時代造成的悲哀,也是我們剛剛覺醒過來的一種遺憾與缺失,一種以過度的愛造成孩子們“愛的缺失”的責任。是時候引以重視,是時候加以矯正了,該讓孩子們吃些“苦頭”了,該讓他們學會付出、學會擔當責任、學會關愛他人了。
請問,你的孩子在你生病的時候會為你端水拿藥、守護在你的床邊嗎?你下夜班時他回去接你或等候你回來再睡嗎?下班晚了,或是周末,孩子會為你或是爺爺奶奶做上一頓好吃的嗎?節日孩子會為你送上祝福和心意嗎?你在外邊喝酒孩子會來電提醒你少喝酒早回家嗎?他們有空會主動幫你做做家務、與你嘮嘮家常嗎?
造夢弄人 ??一個浪漫了一輩子的大叔
愛寫作 ??愛雕刻 ??愛生活 ??關注造夢坊 ? ?一起聊聊更多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