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句話的深思源自于聽完樊登老師講的《中國哲學簡史》,樊登老師講了一些人對馮友蘭教授的一些負面評價。樊登老師說:“我們不能因人廢言,因言廢人。”
于是,我開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上遇見的一些事情。有時候,我的確會因為不喜歡某人而即使某人給出的建議很有建設性也不聽。這不就是因人廢言嗎!再細細一想,我又是何時“廢”了此人呢?
想著想著就笑了,不就是很久以前的一句話引起的嗎。過去都很久了喲,怎么還對這個人那么反感呢!
然后,去探索起隱藏在背后的真正原因。原來,來自于小時候的一個信念。而這個信念又是及不合理的,我當時做出判斷的時候又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呢!仔細探索一番后,真是一件荒唐之事。是我兒時的一個小伙伴說的一句話,就是說具備某種特征的人怎樣怎樣惹人討厭,都不是好人呀什么的。然后,那個某人,雖然是很真誠的與我交往,而我卻莫名的躲閃。這種來自頭腦的自動化的算法,真是迷霧障呀!它的運作模式快速得讓我們毫無覺察,如果不是仔細探究,甚至老死都不知是為啥。難怪古人留下“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的名言警句。
有一個朋友,以前推薦我去一位業內頗具名氣的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師那里參加他的一個工作坊。其實,他的方法確實也是業內一絕。但是,一位朋友說:“此人雖有些技術,但德行不高。”就這么一句,我就把學費給退了。這不就是因人廢言嗎?后來,去參加工作坊回來的同學們都說自己挺有收獲的。而我則是死性不改,心里想著我是要找更好的導師,這位老師的德行不夠高。我找老師的目的又不是去搞偶像崇拜主義,而是去學習他的研究成果的呀!那么,我要找的老師該是怎樣的?世上有這么一個人嗎?答案是肯定的,世上哪有這么完美的人。況且,我又沒有什么實證可以證明那位導師德行不高,觀道聽途說就因言廢人了,實在是不可取。代入主觀臆斷,影響的是自己的學業生涯。
記得有次讀蘇軾的詩詞,身旁一好友在旁耳語道:“蘇軾品性不行!”等她的話講完,我再讀蘇軾的詩詞時,眼前浮現出一個糟糕的蘇軾,讀蘇軾的詩詞瞬覺素然無味。我讀蘇軾之詩詞為的是什么?跟他的為人如何又有什么關系呢!想來也好笑,他人品究竟如何,已是塵封的史事了,究竟它也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到的研究。我們只是道聽途說而已。然而,不合理的情緒就在起作用了。他的人品規人品,怎能因此而否定了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呢!再說,世上恐怕也沒有人人稱道之人吧!可能你會說如圣師孔子,可對孔子的批評也是從無斷絕的喲。我們去學習,并不是讓我們全盤納入,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呀!
一次,與人談合作之事。我不太喜歡對方,而說出來的一些不喜歡的理由實在有些扯,但是自己卻很堅信。真是奇了怪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百思之后細細留意,也查不出所以然來。雖然她在各個方面都沒的說的,反正看她就是不爽。后來,我去找老師做心理督導。在老師的引導下,這種不爽的感覺究竟是什么慢慢浮出水面。還真沒什么特別的,不過是童年時與母親的關系問題。
還真是服了李雪寫的《當你遇見一個人》,母嬰關系決定一生的理論。我對這位朋友的不喜歡與不接納其實壓根不關人家啥事。雖然,我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有時還是需要和老師一起工作才能了然。因為,平常吧也就是在頭腦層面分析分析,不能進入情緒記憶之中去撫平童年的創傷。而童年的創傷有時會以無意識的方式開展工作,做出一些及其不合理的判斷來。然后,因人廢言。
就像這位朋友,她講的方方面面都很好。因為,有了抗拒之心,不太可能會就事論事,只會通過合理化得出一個結論:“這不是我想要的!”這句話太好用了,用完就直接把人給否了。
這種“因人廢言,因言廢人”的事情在我們身邊也是常有的。是一種由內在引發的一種不恰當的認知方式,總是在無意識中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張德芬老師有一句著名的話:“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自己。”說的是當我們對某人產生情緒時,正是內觀自己時。一個人,對自己有多接納對世界就有多接納。無論是排斥一個人,還是喜歡一個人,關乎他人的成分不多,主要的都是自己的映照。所以,遇見一個對你百般挑剔的人,他對自己也如是。表面上可能看不太出來,而在他自己的內在充斥著過多的對自己的評判和否定,以至于難以承受。然后,通過防御方式將其阻隔,再投射給他人。所以說我心即我見,我見即我心。
蘇東坡和佛印有個參蟬的小故事,他們倆相對盤坐參禪。佛印告訴蘇東坡,參禪時他感到坐在自己對面的是一個佛陀。蘇東坡哈哈大笑,說自己感到坐在對面的是一坨屎。然后,蘇東坡當時還以為這次贏了佛印。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內心敞亮的人看事物與普通人是不一樣的。人們都善于以己度人,那么,你的內在世界是怎樣的,決定了你外在世界看到的風景。
有一朋友,對誰都充滿了批評。不是覺得人家這不行就是那不行。親子關系不佳,想要尋求幫助。孩子出了些心理上的問題,聽人說中國心理咨詢師市場有些亂,于是也不求助,試圖自己研究解決。真為他感到悲哀,人們常說:“不要因咽廢食。”這哥們是因懼“咽”而廢食,因言而廢醫呀!這種沒有自己的觀點的從眾心理,導致了他以偏概全的認知模式。中國有那么多心理醫生,難道就找不到一個好的。只是,他的偏見誤不了別人,只是苦了自己和家人。
同樣的事情,在我家親戚上也發生過。她們家女兒本來沒多大的事,就因因言廢醫。在出了些小問題時不去看醫生,如今得了嚴重的精神分裂。而且,還由于礙于面子,把孩子藏在家中,告訴別人孩子在外地工作。此等荒唐之事,真是令人費解。但從心理學上去解釋也就通了,都是內在的一些東西在作祟嘛!主要的問題不是孩子,自己若是安好了,孩子的事情才會有希望嘛!
每個人都是一個變化的個體,我們也并不容易了解到對方在什么時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以之前的認識去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實在是不可取。總之不因人廢言,不因言廢人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覺察自己,理性的去應對和處理事情,是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