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我想告訴你:愛和關系是兩回事

為什么有的人在結婚前要做財產公證?

為什么結婚后沒有孩子的夫妻更容易離婚?

為什么相愛的人在一起也不一定能走進婚姻的殿堂?

為什么我們因為相愛而結合,卻沒能保持長久的關系?

因為,愛和關系不是一回事!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會希望對方全心全意的對我們好,

包容我們的一切,我們都渴望無條件的愛。

我們認為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愛,

然而,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里,無條件的愛真的存在嗎?

什么才是無條件的愛呢?

無條件的愛是不索取的愛

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毫無保留的付出,希望對方幸福快樂,

我們不在乎從這份愛里能索取到什么,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幸福,

這種不求索取的愛就是無條件的愛,相反,這種“不索取”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

無條件的愛就是愛ta本來的樣子

我們愛ta,無論ta的身份,地位,樣貌,ta就是ta,

這種愛多體現(xiàn)在父母對子女的愛,

父母不會選擇子女的樣子,這就是為什么就算孩子先天有缺憾,

如殘疾、生病、智障,有的父母仍然會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無條件的愛會包容彼此所有的差異

我們愛上一個人不是只愛ta的優(yōu)點,那不是ta本來的樣子

只有接納并愛上ta的缺點,包容ta的一切才是無條件的愛。

我們每個人生長的環(huán)境,形成的世界觀都各有不同,

而無條件的愛能讓我們認識到生命經歷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因此,這讓我們變得更成熟,更包容。

無條件的愛不是感覺,而是行為

我們以為愛上一個人是發(fā)自內心的感受,因為愛融化了我們冰封的心,

讓堅硬的地方變得柔軟。然而,無條件的愛更多時候卻是一種行為,

是我們把脆弱的內心完全交給未知感情的一種行為,

這種行為更多的需要一種不在意后果,不在意付出的信念。

無條件的愛不是盲目的愛

我們愛一個人,接納ta,包容ta的所有,但不是盲目的認同。

我們不能回避現(xiàn)實,不顧一切的盲目追求。

我們在愛中仍然要看到對方的本質,理解對方的行為,

你能夠看清對方,而不是自我欺騙維持愛。

那些受到傷害還依舊無底線的忍受不是無條件的愛,只是盲目的愛。

無條件的愛不是依賴的愛

有的人認為我盡力理解并能猜透對方的心思,

并時時刻刻無條件滿足對方的任何要求,

甚至極為自私的要求,就是無條件的愛。

其實,這更像一種病態(tài),心理學上對這種愛叫做病態(tài)依賴共生的愛:

一方因為另一方的付出而感到滿足,

而對方也因為自己能夠取悅他人而感到快樂。

而現(xiàn)實往往是被取悅的一方越來越難滿足,

另一方的付出也得不到肯定。

這種一方依賴另一方的愛不是無條件的愛。

相反,所有的關系卻都是有條件的!

我們人與人的關系其實都是建立在條件基礎之上的。

我們常聽一句話說:我愛你,但和你沒關系。

這就是說,愛,可以是一個人的事,

但關系,確是兩個人的事。

而在關系中,雙方都會不可避免的要帶入彼此的觀點和理由。

就如,在建立婚姻關系時,做財產公證是不希望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的條件,

而因為沒有孩子破裂的婚姻關系,

是因為一方無法滿足另一方傳宗接代的條件。

一段關系總是建立在各種條件之上的,

我們建立關系也是因為我們的某種需求能夠被滿足。

就如有人找伴侶要求對方長得好看,也是滿足我們審美的需求。

要求對方有內涵,也是滿足我們精神的需求。

因此,清楚的認識到條件的存在,知道自己要什么,

不要什么,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不可以得到什么,

期待對方做哪些,不要求對方做哪些,

保留有自己的底線,才能讓彼此的關系保持在舒服的狀態(tài)。

那么,無條件的愛就能維持一段長久的關系嗎?

不一定。我們雖然會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

以及無條件接納彼此本來的樣子,

這種情況會有,但不會是時時刻刻的。

試想,你一直都不求索取無條件付出,你能持續(xù)多久呢?

因此,只有在愛的基礎上維持一段健康的關系才能持久。

要想維持一段健康的關系就要從自身做起。

首先,要學會無條件的愛自己。

我們只有學會愛自己,把溢出的愛分給別人才能更幸福。

愛自己就要無條件的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只有當我們全然接納有缺憾的自己時,

我們才會懂得如何無條件的接納別人。

只有當我們無條件的愛自己的時候,

我們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無條件的愛著。

其次,我們不能超越自己底線的付出。

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忍耐有清楚的認知,

不能超越底線的一昧付出,因為這樣會讓我們陷入沮喪和自我懷疑。

當我們無謂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我們會喪失付出的信心,

我們會像被掏空了的銀行,徹底淪陷。

第三,我們要有良好的社交圈。

我們每個人大大小小的需求太多,總是需要被滿足,

如果這些需求都讓我們的伴侶或愛人滿足,那ta就太累了。

當我們的社交圈擴大了,那些不同的需求就可以通過良好的社交圈得到滿足,

這樣我們的伴侶和愛人只滿足我們部分的需求,

那彼此都不會覺得負荷太重,彼此的關系就會進入良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

最后,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得到和付出的不一定對等。

我們在關系中需要尋求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對于我們的付出和給與,

無法在數(shù)量上形成對等,斤斤計較、爭論輸贏并不是尋求平衡,

我們更不能簡單的要求付出多少,就要得到多少回報。

因此,只有我們都能意識到付出和給與的平衡,才能更好的維系關系。

親愛的,雖然你們很相愛,但如果認為相愛就能維持長久的關系,

那你就要小心了,因為,他們根本不是一回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