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樣子的?
在荷馬先生的歌里:
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
依舊悄悄的飄過
我們在晚餐的燈火下
坐在同樣的位子
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
依舊悄悄的飄過
我們在明亮的燈下
講著相同的事
▼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每當看到一些田園風光,或者回到了鄉下,內心總能莫名的澎湃起來,我深知那是感動的聲音,無關年齡大小。這也是為何如此熱愛大理的緣故。
因為看到它們,內心都會獲得能量般安然平靜,再大再多的煩惱焦慮在它們面前都會變得不值一提。
或許,這也成了為什么很多身處城市里的人們,如此向往自然,渴望回歸鄉村,也因為這樣,新起的民宿、鄉村旅游重燃了,再一次讓人們從城市回到了鄉村,找回小時候的回憶......所謂的“情懷”,不過是懷念過去的一種情感。
1
“人為什么總過得匆匆忙忙?”
每當回到城市間,看到那些匆忙奔趕的人群,望著灰茫茫的天際,以及霧里之下的一棟棟肅然生起的高樓大廈,內心都會涌起一陣聲音:是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天空變成了這般模樣,人們拼命追趕的步伐究竟是為了什么?
曾經在寫上海的一篇文里寫過這樣一句話:
“人為什么總過得匆匆忙忙?”
“可能是因為人不想被落下,于是覺得只有努力和匆忙,才能得到想要的生活吧。”
然而想要的生活又是什么樣的?
......
▼
城市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捷,讓這些拼命的人們看起來更加體面些,好過些,但也讓他們充斥著壓力、浮躁、焦慮……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代價。
以至于,2016年《職場人生活狀態調查報告》顯示:
所謂向往的生活是遠離喧囂,避開擁擠的人流,他們希望能夠呼吸自然的空氣,尋找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每當面臨霧霾襲擊,每當被堵在路上的我們早已變成了家常便飯,我們是多么渴望逃離,逃離這破地方......
可是,有多少人是可以逃離的?
我們真的可以逃離一切么?
每當這時,都會無數次問自己,想要逃,往哪里逃?
▼
好,給自己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放下工作家庭孩子,卸下身上早已成型的壓力責任,出去幾日,避避霾也好。
可最終還是那一句:再遙遠的逃離,終究是要回來。
這就是現實中我們經常面臨的矛盾:
我不想為了錢去疲于奔命,只想為了生活而生活。
然而,想要的生活,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這一切,都是逃不掉的代價。
哪怕那些渴望拿著5位數的工資,加班都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而那些身家過億的企業老板,他們的錢的確不是大水沖來的,晚上睡覺不踏實也是時有的事。
“尤其是現在快到了過年了,各個都像是打了雞血一樣,只想在年前拼命加班,沖下業績,只為可以多掙點工資早點回去過個體面年。”
在我們所羨慕的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他們,其實,全都是不為人知的心酸與苦楚。(當然,還有這個世俗社會留給人類的“虛榮心”和“面子”在作怪。難免會被自己作死--)
2
“你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
在羽泉的《歸園田居》里唱道:
為了什么才離開 又為什么而歸來
故鄉是永遠能給我原諒的胸懷
要走幾段路 犯過幾個錯
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
恨幾個人 傷過幾次心
才了解為了愛要怎么做
一座城市 又一座城市
才知道流浪的路多顛簸
一次成功 又一次坎坷
才懂得陶淵明先生的快樂
......
▼
“你說人活著,到底是為什么?”
“我好害怕自己有一天會得抑郁癥。”
“我更怕拼到了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而活著?為什么那么拼?為什么讓自己過著這么操蛋的生活?”
以前大晚上喝醉的我們,經常有這樣的對話。
每個人是那么真實可愛,沒有防備。
對于慰藉大眾來講,這個世界就是錢的主人。
很多人都會說:“等我有錢了,我要去哪去哪,我要干嘛干嘛......”
說得比誰都要動聽,那聲音那氣勢是多么的蕩氣回腸,大義凜然,好像真的就會這樣。
可是,事實上,很多人有錢了,不一定有時間了。
因為,有些生意一旦做了,就不能停下來,你一旦停下來,你的客戶就全流失了,等你回來的時候,你失去的不僅僅是金錢,更是原本屬于你的整個事業。
因為,你一旦做了,升職了加薪了,你站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責任會越來越大,公司離開你了,依然可以繼續運行,但是,你離開了公司,一切又得從頭再來,你心甘么?情愿么?
你說不出話了,因為你也不知道。
▼
有了錢,獲得不了自由,一方面是因為當初自己的選擇,另一方面是因為欲望:賺了一點錢,還想賺更多,畢竟,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
但“財務自由”和“身心自由”真的矛盾么?
其實,并不是。
少點欲望,多點知足,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什么?
ok,一切太平。
我們追求的自由,并不單是財產上的自由,而是身心和財產之間,我們能否平衡它們之間的存在。
3
“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幻想過:
賺得足夠溫飽了,然后解甲歸田,找一方水土,有水有山有炊煙。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理解過:
日子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不缺五味體驗,只需多點隨意和知足。
我不知道你們是否喜歡過:
有吃有喝有覺睡,正能量的活著就是最好的一生。
▼
昨晚,《向往的生活》終于登上熒屏,兩位事業有成,名聲在望的何炅、黃磊老師(小漫的男神)、以及藝術才子Henry變身農夫守拙歸田園,一檔在小漫看來很接地氣很符合城市里居住的人們對鄉下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生活的反思和回歸。堪稱真人秀節目的一股清流。
一起守著一座很簡單樸實的房子,有親朋好友,有狗,有田地,每日都是喂狗、劈柴、做飯、采摘玉米,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招待著每一個遠道而來的客人。
這里只是北京邊上的一個山里鄉下,有藍天白云,有浪漫星空,空氣清新,花草繁茂,果蔬芬芳,沒有設計好的游戲環節,有的只是平淡自然的交流,和自力更生的用勞動換取食物的最本質最真實的生活面貌。
▼
對于不惑之年的何炅、黃磊而言,重新回到兒時的生活,放下幾十年的名與利,只身忘卻在江湖之外,那種喜悅與釋懷,大概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懂。哪怕只是在錄制節目。
而小時候經歷過鄉下生活的我們,反觀如今城市里小孩的童年時代,會覺得多么的幸運,我們聞過泥土地的芬芳,在田野里打過滾,用過最簡單笨拙的工具,掌握最粗鄙的生存方式……
而如今,這一切都是現在的孩子所需要去經歷去成長的樣子。他們需要深知的不是城市的發展有多快多牛逼,而是回歸到自然生活里,他們仍舊能夠依靠最原始真摯的生存方式去創造更多自然簡單的快樂。
▼
而中國人的農村還回得去么?
以前,城市里的生活似乎成為了每個鄉下人所向往的生活,于是一大波年輕人涌向城市,或者父母丟下老人小孩出遠門打工掙錢,于是乎,出現了空殼老人,留守兒童,以及現在殘破的老宅子,發臭的河流,荒漠的田野,一派無生機的鄉村。
而如今,一大波民宿,鄉村旅游,文創旅游興起了,很多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用自己的老宅子蓋起了一座座所謂的像樣的民宿,鄉政府也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鼓勵發展鄉村旅游,大力開發本土的旅游資源,什么農家樂啊,郊區旅游,周末游,如火如荼的干了起來。
▼
但看完第一期的節目,反觀到我們民宿這個行業的發展,以及各種各樣的民宿興起。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法規政策標準執行,隨著就是培訓論壇的教育成本在撈錢,做成資本的,投資連鎖的比比皆是,好像自己真的成為了這個行業的“領頭羊”了,一股勁的探討著“情懷”與“現實”的距離有多遠?落地的在嘲笑“情懷主”太過于天真,“一股情懷作氣”的不屑于“現實主義資本家”的庸俗。(貴圈真可愛~)
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市場嗅覺如此靈敏,哪一行火了就更風似的涌入,等一撥人作死了又觀望著下一個風口。進進出出,繼續作死,當然能夠堅持到最后留下來的都是勇者勝。
只是,這何嘗不是一種踐踏。對于行業,對于市場,對于有溫度的民宿生活更是如此。
▼
日本臺灣的民宿行業為什么可以一如既往做得這么好?
一來人家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二來,人們并沒有那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鄉村是這個時代對于自然生活的回歸以及重現,民宿只是連接這層關系的橋梁和平臺。
而人們追求的鄉下生活并不是所謂的高大上的裝修設計或者奪人眼球的風景可以體現的,回到“旅行即是一種生活”的概念中去,它只是一個很簡單很自然很真實很接地氣的鄉下生活的呈現。
人們可以在這個房子里看到城市里沒有的,找到小時候的影子,過上幾日沒有網絡沒有紛擾的生活罷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不管是海子的:“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是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都可以回歸到:糧食,勞動,陽光,歡喜。有雞叫聲,有牛屎味,有狗貓來回穿梭伴于膝下,有老人小孩談笑聲,還有屋頂冒著炊煙,沒進門就能聞道一股飯菜的香味......
民宿回歸到本質,是有溫情的,有生活的,最自然的鄉村生活,才是鄉村民宿的意義所在。
我理想中的生活,并不是無限的自由,哪怕是朝九晚五,也可以開出花來,好比說,今天心情突然不好,但是吃個壽司甜品,或者買一束花,去樓下遛彎,看看路燈發呆,都能滿心歡喜,仍舊找回希望,熱愛生活。
生活,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不管時光怎么走,世間怎么變,你走到哪里,遇見什么人,發生什么事,你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知足常樂,開心如初。
作者:
我叫漫小蔓,自由寫作者,旅行體驗師,客棧試睡員。一個依浪而生靠字而活的女青年.一個在旅行上不斷收集故事的寫作者. 世界很大,故事很長,別急,慢慢走,慢慢看,我都在.(本文為作者原創文,需轉載請聯系作者,否則維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