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閉環通俗講,其實就是技術與需求相互推動、轉化影響的過程,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事,很多時候,需求和技術兩端并非都能簡單愉快的進行融合。
這些年,IT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給其他產業領域的應用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但是,在歷史發展中,曾經擁有非常領先的技術創新資源的公司(譬如施樂的施樂實驗室、AT&T的貝爾實驗室),并沒有通過技術專利的優勢,獲得產品銷售市場的壟斷地位,其實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就在于他們在專注研發的時候,忽略了客戶需求場景的深入研究,或者一些黑科技忽略了向客戶和市場產品端的推進,這樣的科技無法輸出成適用客戶的產品,于是,很多“閉門造車”的發明,遠離客戶需求的技術也很難通過市場的檢驗,很難得到商業化的推廣,最終很多前期花費了很大成本的科技創新技術,就這樣沉睡在偉大的研發實驗室中,然后又被廉價的作為資產轉賣拋售。當然,有一些科技發明被領養,概念被抄襲甚至剽竊,才有幸成為形成另一個價值閉環的技術升級的源動力。
說到這里,不免又要為老東家做下廣告了。銳捷無論在以前還是現在,雖然一直標榜民族品牌,自主創新,但是從研發的實力上講,真的和華為、中興差了不止一條街的距離,但是,這家公司連續這么多年高幅增長,除了培訓體系和營銷策略做的好以外,在產品的深入場景化創新上做的非常用心。也正是這種在細分市場找空白點,深入客戶的應用環境做產品的微創新的戰略,使得銳捷逐步在無線、運維產品領域以及諸多細分市場中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所以,在創新這個問題上,誰能更貼近客戶,誰就能發現更多的問題,誰解決了客戶更多的痛點,產品也會獲得相應的市場回報。
印度曾經也是號稱全球軟件業最發達的國家,現如今我們再看看全球數得上的互聯網公司,印度又有哪個企業能和我們的BAT一較高下呢?這個原因也正是他們的創新沒有人口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溫室和土壤,也就注定了他們的軟件開發技術只能作為碼農的供給者,因為他們無法定義問題。
這也事實,也說明了價值閉環的聯動性,創新如果缺乏了客戶需求的升級支撐,就很難再完成閉環的持續升級動力。
但是,和昨天講到的閉環跳躍式升級的事實對比,科技的創新,在推動價值閉環的完成時,出現了兩面性的悖論:如果科技創新,只是為了有目的性的完成當前出現問題的解決,當然可以得到市場的回報和技術迅速的迭代發展,但是,它的發展很難突破當前維度空間的局限;而沒有目的的科研,則是人類好奇心打開未知世界的鑰匙,它可能很多時候都不被人理解,不被市場應用買單,但是也總會有一個成功的異想天開,立刻就能將人類文明帶入到更高維度的空間,得到跳躍式的發展。
那么,作為政府、企業,又該怎樣權衡那些我們讀不懂,甚至眼下看似無用的科學創新呢?是給錢支持,還是只顧眼前,關注應用技術的創新呢,這就是一個兩難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