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依法不依人”,就不會產(chǎn)生這種狀態(tài),心中有法,再怎么樣都擋不住向往解脫的心,還會一如既往的聽法修行。
師父走了,自己也就沒有必要再努力用功了。修行好像是為了師父而修!修行好像是為了面子而修!修行好像是為了自尊而修!經(jīng)不起風浪,經(jīng)不起謠言,經(jīng)不起是非,經(jīng)不起挫折,經(jīng)不起負面信息的影響!我們的修行,是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負責而修!這里我們需要反省啊
修行是一輩子的事,始終能夠發(fā)心如初,才是不容易的事。
沒有對善知識的親近,也就失去對法的聽聞與熏習。這樣的修行,只能在五欲的紅塵當中打滾。所以,很容易被世間法所迷惑,六根隨著六塵浮沉。
這里講的是“親近善知識”,不管是有師父還是沒有師父,學佛都需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是真正,是協(xié)助你導向解脫的人,是你的導師,從生死的此岸引領你邁向解脫的彼岸。“善知識”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修行的團隊,是能真正教導你、引領你一起邁向解脫的修行團隊。
對于向往解脫的人,不管發(fā)生什么樣的事情,不管你的師父如何了,都應該經(jīng)常的親近趨向解脫的修行團隊,以便更好的有助于自己的解脫。
經(jīng)上講,“依人”有這么多的過患,所以,各位比丘僧們,你們應該要這樣的學:我當成就,于佛之不壞凈,對于法、僧的不壞凈,“圣戒”成就。
這里的依法即是“依四不壞凈”成就。
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善知識不是你想象中的善知識,修行不是你理想化的生活。我們要從愿望的憧憬中走出來,回到現(xiàn)實的生活當中,依佛、法、僧、戒(四不壞凈)而努力成就自己。所以,這一經(jīng)強調了“法”的重要性,指出了依法不依人。同時,這一經(jīng)也是要求修學人,經(jīng)常前往修行的道場,親近邁向解脫的團隊與寺院。前往寺院,是前往有善知識的地方,聽聞到正法,熏習到正見,讓心靈得到佛法的洗滌。
只要這個道場在講解脫道,釋迦佛的法就在,那么道場的功能、作用就存在。因為我們是在講解脫,大家都在學解脫,邁向解脫。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體會、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經(jīng)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所以當你來到這個氛圍里面的時候,大家所談、所聊,都是解脫的法,跟他們多聊聊,熏一熏,對你的身心都是有幫助的。
只有對修行有概念的人,不管善知識在或不在,都會保持與善知識匯報自己修行、生活、工作的情況,以便善知識更好的指導與安排修學進程。這是一個初學人應該主動親近善知識的內容。這樣有助于聞法修行的事半功倍,少走彎路。
我們的修行要遵守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是:依法不依人。進入有法的道場,追隨有法的導師,而使自己努力導向于解脫。
佛法是聞法、見法、修道、證道,它是個統(tǒng)一體,一切修行都必須從自己做起,從自己的身心著手。善知識可以領我們進入無上殊勝的圣道之門,但這僅是我們修行的方便。我們只有以佛法為依皈,依靠自己的不放逸,依靠自己的正精進去實踐佛陀的教法,才能走向解脫之路。我們只有以自己的力量去降伏自己的五蓋,降伏自己內心的欲望,如法如理而行,借著定見度過煩惱的河流,才能到達安穩(wěn)快樂的彼岸。
在佛陀的時代,世尊就已提出了師道尊嚴。佛法流傳至今,無論是顯教,還是密教都非常重視尊師重道、師道尊嚴。所謂“受人點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時至今日,眾生業(yè)障福薄,學道者多如恒沙,得道者鳳毛麟角。這在很大程度上,既是缺少善知識引導,也缺少最重要的道德品質:“尊師重道”。所以,要如法地依止善知識。所謂的“如法”是建立在法情上的依止,而不是人情世故上的依賴。雖然,善知識是我們修學佛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也不能就因此而“依人不依法".
若是你發(fā)心堅固,精進勇猛,善知識來磨你的性,來考驗你的道心,那是另當別論。像米勒日巴,他師父磨他的性,房子建好一個拆一個,建好一個拆一個,那才是真正的師父。只有這樣磨你性的師父,才是你應該找的師父,不這樣磨你的性,你是不可能成就的。
人,要自己去改變輪回的習性是比較困難的。當外境無情的壓力迎面撲來的時候,人也就善于改變自己而去適應。所以,有師父的磨性,修行的路上將少許多等待的彷徨與挫折的迷茫。就像小灰這條狗一樣,不拴住它,它吃大便的狗性永遠也改不掉。所以,在修行的路上,依法固然重要。但是,依人,特別是磨性考驗來的時候,我們作為修行人,可要有修行人最根本的原則:“尊師重道”。正所謂:“道依人弘,法依人傳”,沒有這位傳法的善知識,我們如何了知這解脫滅苦的佛法呢!
在修行的路途中,我們既要重視依法而自立,還要面對修行路上師父對我們的打磨,我們要經(jīng)得起師父對我們的考驗。在這一層面上,“尊師重道”——這一做人最根本性的原則,我們不僅要立住,還要扎根。
無論如何,從學佛、聞法、實修,直到證果,我們都需要善知識的引領,提攜。所以,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遠離人我是非,心住在法上。若能在善知識的引導下精進修學,并能隨時請益,隨時發(fā)現(xiàn)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一路前行,正知正見,依法而行,才不致墮入邪知邪見的深淵。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工作中積累解脫的資糧,在言行舉止的勞作中,積累成佛的資糧。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我們的學佛,一般都落在這里。學道者多如恒沙,少有人真正的了生脫死。主要原因都在拾人牙慧,都在舌頭上用功。不是在那里依文解義,就是在那搬弄是非,制造黑白,不知道自己修行到底是為了什么?不知道來道場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不知道住山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不知道拜師的目的,拜師終究是為了什么?時常在無明中而稀里糊涂的活著,隨著自己的習性、稟性過日子。生命就在慣性中邁向死亡。今天你發(fā)現(xiàn)了嗎?你的生命僅是你的慣性,在慣性中活著,你知道嗎?你的感受,你的愛情,你的家人,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僅是業(yè)力的牽引,因緣聚會合和而已。倘若不明,只能在業(yè)力中活著繼續(xù)輪回。
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空是因為緣起無常,緣起的流轉是因緣和合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而已。現(xiàn)象僅是現(xiàn)象,并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體在現(xiàn)象中生生死死輪回。因為是緣起的緣故,所以一切的萬法,萬法的萬象,都是緣起無我而性空的。一空一切空,只有努力去體會緣起故性空,才可以體會出生死輪回的寂滅。即“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法性空寂。
我們的精神沒有依托了,煩惱還沒有解脫,我們的生死還沒有了,師父走了,我們怎么辦?“你們都是出家之人,應該要心不敷物,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勞生息死,悲哀何益!?”實際上這里也講依法不依人,師父走了你就跟著傷心,叫“心縛物”,心縛在對象上了,心縛在對面的人身上了,心有所住,住在人情上。所以洞山講:“勞生息死,悲哀何益。”
就是告訴大家,要心無所住,建立法情,住在法上。
人情世故是輪回的因,建立法情才是真正的解脫。
若一定要說人情,那是在法情基礎上的人情。沒有法的人情,都是輪回。
大家住在山上修行,一定要銘記,心中要有法,心不敷物,住在法上,法隨法行。只有這樣才能對自己的生命真正的有利,對你自己的生死才算真正的負責。不要沖著誰來,要沖著法來,建立法情。
所以要依法而不依人,只有依法而住的人,這一條修行的解脫之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對于你自己而言才有機會邁向成功,步向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