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或許都會經歷那樣的幾個階段吧?
曾經年少時,總渴望被關注,被理解,覺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了解自己,于是,拼命的證明,到處去訴說,解釋,總害怕有人對自己的了解有所偏差,那個時候,我們覺著是了解自己的。
像阿慶嫂一樣說自己的苦難,像路人甲一樣解釋自己的初衷,像無數人一樣想和所有人打成一片,證明自己是個和善而且樂于與人相處的人。
長大之后,會慢慢發現,無論我們怎么賣力的演出,最終還是沒有人肯了解自己,所有的了解都浮于表面,于是開始憧憬能遇見那么一個人,她(他)愛我,她(他)理解我。
就算是被互相吸引的那一刻,有種電光火石的找到自己的交錯感,認為終究還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那個另一半的人她懂我,理解我,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終于發現并且不得不承認,哪怕是再好的朋友,生活伴侶,就算是靈魂伴侶,也未必全然的彼此了解。
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就像那個永遠不能夠看見的人就是自己。為什么?因為所有人的感官都是向外的。
被人理解,果真像一個令人神往的錦標。 于是,我們一次又一次回歸失望,回到孤寂的深淵。
不得不承認 : 人是輕易不了解自己的。
慢慢長大,變得不在關注別人是不是了解自己,開始一場遙遙無期的自我認知的行程,開始關注星象,星座,九種人格,占星術,塔羅牌,甚至開始學習心理學,這做的所有的一切,均是為了了解自我,解剖分析自我。
于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 了一個更殘酷的事實: 我們越來越不了解自己。
自己和自己在不停的做迷藏,她渴望隱藏一個不為人知的自己,隱藏自己懦弱,隱藏自己無知,隱藏自己不夠堅強,忍住想要留下的淚水,忍住想要發作的脾氣,忍住所有的不快樂,只因為,我們告訴自己已經長大,已經和曾經稚嫩的自己話別。
年輕時可以很輕易的喜歡上一個人,甚至愛上一個人,愛的時候覺著那是全天下最了解我,懂我的人,分開之后,從火熱里退回冷靜,那個愛的死去活來,覺著可以生死相依的人陌生的比過客還陌生,我們甚至想不起來,當初?是為了什么原因愛上的他?
給分手找了一個很好的理由: 她 (他) 不了解我。
可是 :? 我們,何嘗了解過自己?
而真正的愛情?又有幾個是有原因的呢 ?
人到中年,有一天恍然大悟,何必要活在別人的理解里?
這個時候,逐漸回歸自我的自己甚至于不希望在得到任何人的了解,也不再關心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終于明白也坦然的接受:生活始終是自己的,雖然這時候,我們依然還是不了解自己,但是卻深刻懂得了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那就是:
不要過于強求自己。
年齡越大,就越來越覺著沒有必要去探究自己最親近或者是最遙遠的那片領地,同樣也不想再去挖空心思地想要去了解自己愛著的那個人,明白每一個人都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存活在這個世界,兩個人需要的是相互取暖彼此寬容,不想去了解,或者恰恰相反,當我們真的了解了一個人之后,說不定就不再愛他 (她 ) 。
兩個人之間,總應該保留一片私人領地,不去觸碰,不去撫摸。
執著于了解,好比是一個打不開的包袱,我們需要的是了解這個人,而不需要的是 : 完全了解這個人 。
當 “ 你 ” 和 “ 我 ” ,變成了 “ 我們 ” ,就像是白天和夜晚組成了一個 “ 日子 ” ,只需相互依偎,彼此依靠,把沒有了解的那一個組成部分,悄悄變成兩人之間的相互吸引的另一個謎題,用互相理解和相互解謎里過一生,也是另一種不錯的趣味吧?
因為自始至終,我們始終無法了解的,依然還是自己。
那每一個自己 ,都是一道無法開解的 “ 謎題 ” 。就像給愛的那個他,或者給愛的自己,留下來的一片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