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華 中原焦點團隊 堅持分享第569天(2020/5/28)
人生在世,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脾氣。
每每遇到不愉快時,無名之火便會迅速占據大腦,發飆生氣完全不受控制。
但不管你因何生氣,到頭來受傷的還是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叫“野馬結局”。
說的是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種吸血的蝙蝠,它經常附在馬腿上吸血。
每當這時,有一些野馬不以為然,但有一部分野馬會煩躁不已,它們互相踢打,高聲嘶叫,拼盡全力想把身上的蝙蝠甩掉。
可越是這樣,越無法擺脫,蝙蝠們吸飽血液,滿意離去,而野馬卻在暴怒和流血中死去。
后來,經動物學家研究,才發現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不足以致死,真正造成野馬死去的是情緒失控。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扮演著“野馬”的角色,特容易情緒化,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失去理智。
但生氣能解決問題么?不能。生氣能讓對方學會理解和包容嗎?也不能。
情緒是有代價的,生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一遇到糟心事,就急吼吼地在人前表露戾氣,除了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情緒之外,對人對己都沒有一點用
沒有哪個親人會喜歡你動輒就暴跳如雷;也沒有哪個朋友會一直忍受你莫名的負能量;更別提會有愛人用一生來承受你的“情緒暴力”。
更何況,一切控制不住的情緒所帶來的不良后果,最后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大則是生命,久則是健康。
就像叔本華說得那樣:“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向一塊橫在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生氣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冷靜下來才能淡定應對糟心事。
有一種聰明,叫冷處理
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人在機緣巧合下,得到了一把彌足珍貴的紫砂壺。
他欣喜若狂,整日不離手地把玩。為了防止被盜,就連睡覺也要放在床頭。
一次,他在睡夢中,失手將紫砂壺壺蓋打翻到地上。
驚醒之后,他既生氣又心疼,心想:“壺蓋都碎了,留著壺身有什么用!”
于是,他一怒之下抓起茶壺扔到窗外,轉過身又接著睡去。
等到第二天起床,才發現壺蓋掉在棉鞋上,一點都沒碎。
他氣得跳腳,恨自己不該扔掉壺身,但再怎么后悔也無濟于事,索性抬起腳把壺蓋踩得粉碎。
哪知一出門,就看見昨晚扔出窗外的茶壺,完好無損地掛在樹枝上……
看到了嗎?
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想的那樣,情緒激動時做出的決定,反而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知乎上,關于“如何避免生氣”的問題,有一個很棒的答案:
“碰上一個讓你很生氣的事,深吸一口氣,或者去個洗手間,回來后再處理。相信我,可以避免日后90%的后悔。”
遇事冷靜,做到冷處理,既是最快的處理方式,也是給自己一個回旋的余地。
當你爆發惡劣情緒時,不要急著去做決定,而是把這件事晾在一旁,給自己三十秒、三分鐘、三小時,甚至是三天的時間去消化。
等怒氣漸消,再好好說話,理智地處理問題。
想明白了這一點,那么生活里的很多矛盾,就能輕松被化解。任他氣急敗壞,我自悠然如故
我們的情緒,好比一塊未定形的橡皮泥。
學習、工作、生活、別人的行為、說過的話甚至一個眼神,都可能成為改變“情緒”這塊橡皮泥的外力。
可我們不能任由自己情緒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伸出手去,用更強大的外力,把情緒努力塑造成讓自己舒服的狀態。
作家哈理斯陪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
完后,朋友禮貌地向攤販說了聲“謝謝”,但攤販冷臉相對,一言不發。
哈理斯見狀,有些生氣:“這家伙態度很差,不是嗎?”
朋友不以為意:“他每天晚上都這樣。”
哈理斯覺得奇怪,又問:“那你為什么對他那么客氣?”
朋友回道:“為什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呢?”
是啊,為什么要讓別人的惡意左右你的情緒呢?生活里,很多人都會這樣:
生氣和吵架的時候,腦子里一片空白,事后才想起來該怎么去應對,然后更會突然發現,其實完全沒必要這么生氣。
一個懂得控制自我情緒的人,是不會輕易受到對方情緒影響的。
宋代高僧佛印便是如此。
他與蘇軾是至交好友,經常在一起飲酒作詩,參禪論道。一日,蘇軾親往金山寺尋佛印下棋聊天,還未進門,就高聲喊道:“禿驢何在?”
屋里的佛印聽了,心生不悅,覺得如此稱呼很沒禮貌。
但他沒有馬上動怒,只是手指遠方山坡,淡然回擊道:“東坡吃草。”
你問我“禿驢”在哪里,我就告訴你在東邊山坡上吃草。
東坡”也是蘇軾的號,一語雙關,其實是在回罵蘇軾才是驢。
短短一句話,輕易反敗為勝,既為自己解氣,也“氣死”了對方。
當被人隨意對待時,一旦動氣,毀掉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
與其生氣,不如像佛印一樣,面帶微笑,禮貌回擊,任他氣急敗壞,我自悠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