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了是誰說過,有一種選擇,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令人痛苦的,而這種選擇不是在對與錯之間進行,而是在痛苦與更痛苦之間進行的。如果是我,我會怎么選?放下《沉睡的人魚之家》,我這樣問自己。【有劇透~】
沒有鑒定的結果,腦死亡是否已經發生不得而知。
女孩手部輕微的動作,讓一個母親再也不愿接受女兒已經去世的事實。
冷冰冰的機器讓女孩可以自己呼吸,被操控著用自己的肌肉活動。
生命這樣的延續究竟有意義嗎?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面對親人離去的事實?讓親人這樣活著就是為了渺小的希望還是自己的偏執?道德,倫理,情感,現實......一個個選擇在面前展開,稍有不慎就是萬丈深淵。
一、選擇沒有對錯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面臨選擇,我們有時在對與錯之間選,有時是在痛苦與更加痛苦之間選,前者自然容易,但是后者就需要無比的掙扎與糾結。怎么選都是錯,怎么選都要面對無數的指責與討伐。作為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已經成為一種執念,仿佛只要她還在呼吸,就仍活在世上。我們不能說這樣地花費著時間與精力是一種錯,這只是選擇,而選擇沒有對錯。
太多時候的掙扎都會刻骨銘心,但是只要我們問心無愧,只要我們回過頭來看不會后悔,那么我們曾經背負的、掙扎的就都是值得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做好最壞的打算,用最虔誠的心扭轉命運的船舵,剩下就交給時間去評判,只要記住,當時的我們,別無選擇。
二、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判別人
曾經很喜歡一句話:不要隨便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知道我做了什么,卻不知道我經歷了什么。
是啊,在我們不了解事情的全過程的時候,我們有什么立場去教別人應該怎么做。換位思考,我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嗎?太多人覺得那位母親應該盡早捐獻器官,因為有太多的孩子需要延續生命,但是對于她來說,她的孩子也是生命啊,那個小孩子還沒有被鑒定腦死亡,還在平穩的呼吸著,怎么舍得,怎么舍得去將她送進冷冰冰的儀器檢查室。
而同樣的,太多時候我們只是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而大多時候旁觀者是冷靜而客觀的,他們并不能理解當事人的痛苦,也就無從評判他們的做法究竟誰對是錯,女孩多活了幾年的時間,她救贖了媽媽、姥姥、姐姐等幾個人,讓她們平穩過渡到了正常的生活,甚至有時間去接受她的離開,這就是價值所在。而太多作家筆下的惡人,究其根源,總歸是時代或環境的偏差,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可恨之人又何嘗不可憐呢。
三、回歸心靈的平靜
特別喜歡作者的設置:在幾年之后的某一天,那位媽媽突然驚醒,發現女兒站在床邊說她要走了,并且感謝母親這幾年的堅持。當然母親只是感覺到了女兒在,并且當晚小女孩的身體情況急轉直下,最終捐獻了器官。
這仿佛是一個最后的交代,讓我們每個期待女孩還活著的人們都堅信著,那幾年,女孩的靈魂還在世上,那個家庭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而母親最后很冷靜的說:“你以為我沒有做好準備嗎?”并且堅定地簽下了同意捐獻器官的文件。
做到自己可以做的最好的選擇,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在這期間做好最壞的準備,然后讓自己接受。講到這里,我深深的佩服著這位母親,別人以為她很瘋狂,而她只是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最到問心無愧,而我堅信這是最完美的結局。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我們最終需要的,不過是內心的平靜。
我們在生活中體會生活,在經歷中積累經歷。最終,我們都會成為一個強大而溫暖的人。致敬一個偉大的作家:東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