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面對
“重要的是面對問題時不逃避”,這是我從《掃除道》得到的最重要收獲。
“不逃避”在健山秀三郎先生身上非常明顯,麻煩不常現(xiàn),而灰塵每日有,所以身為打掃者的他幾乎每天都要類似選擇:雖然第二天還是會有落葉,但是當(dāng)天依舊要打掃地面;雖然可能會下雨,但是每天依舊要清洗車輛。
他這種“浪費勞動力”的方式乍看之下甚至有些不合情理。
但是,舍得把自己豁出去,實際上是面對生活的捷徑。
“通過敏感的指尖去直接感知大小便池”,被健山秀三郎稱為打掃廁所的捷徑。
為什么?因為,當(dāng)下這一刻,便是全部。
去面對。
儒家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講“潔凈精微,《易》之教也。”道家強調(diào)“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佛教歌曲“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都把心地掃,世上無處不凈地”,更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唱。這些經(jīng)典的教導(dǎo),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掃廁所這件事情,“此中有深意”。
實際上,“知道”,與“做到”,二者之間的距離,何止天地之別。
知行合一,何其難也。
印度電視劇《佛陀》,有句臺詞這樣說:“這條路上,有兩種錯誤。第一,半途而廢。而第二呢,就是從未開始。”知道沒有力量,做到才有力量;做到?jīng)]有力量,堅持做到才有力量。
我從中吸收到的重要幾點是:
1、重視外物,即工具的準(zhǔn)備。
工具齊全,放置在顯眼處,用色別整理和看板顯示的方式建立擺放機制。
2、工作步驟的優(yōu)化。
所有的行為流程化、模塊化。比如小便處的清理有8個步驟,只要嚴守操作流程,便可保質(zhì)保量完成。
3、設(shè)置正反饋與激勵。
比如打掃一片空地,可先規(guī)劃出一小塊地方清掃干凈,形成對比,會讓打掃者產(chǎn)生欲罷不能的感覺。
4、樹立高于自身的目標(biāo)
只看自己獲益斷不能經(jīng)年累月地堅持,健山秀三郎的打掃最終是為了保護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將丟棄的垃圾減到最少。所以,他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垃圾分類處理。
健山秀三郎對打掃有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全情投入,做到最好。把事情做到足夠好時,益處也會想象不到的大。
請讓我,我們從掃廁所開始實踐,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偉大民族復(fù)興之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努力奮斗,貢獻自己最足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