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有些話我們經(jīng)常脫口而出,可這些話就像看不見“毒藥”,別再說給孩子聽了。
第一句:你怎么這么笨!
年輕的媽媽抱著弟弟,身后跟著五歲的姐姐,準(zhǔn)備到公園里玩。可是姐姐穿鞋子的時候不會系鞋帶。
媽媽急出了一頭汗,對女兒大吼:“你怎么這么笨!連個鞋帶都不會系,教了你多少遍了?”
小女孩低著頭,一聲不吭,一動不動。本來還想再嘗試一下,聽到媽媽這樣大吼。她知道,她不用再試著系了,一會兒媽媽就會幫她系,看來媽媽已經(jīng)認(rèn)定她不會系了。
“我就是很笨,那我就笨給你看。我就是不抬手,就是不系鞋帶,就等著你幫我系!”
第二句:閉嘴!
“爸爸,這東西太難吃了!簡直咸死我了……”
“你做的好吃,你咋不去做?”
“爸爸,我不是還不會做!”
“閉嘴!那還有臉說。”
……
家庭里上演這樣爭吵的一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讓孩子說,樹立家長是絕對的權(quán)威。
你贏了孩子,是為了一時解氣,釋放你的情緒,還是為了好好讓孩子聽你說話。試問,這是你想達(dá)到的目的嗎?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今天下午,我想去同學(xué)家玩一會兒。”
“不行!”
“為什么?我和同學(xué)都說好了!”
“不為什么。我說不行就不行!”
久而久之,孩子會自卑,自己拿不定主意,因為他的事情會越來越多是家長拍板的。
還有一類孩子:“你不讓我去我偏要去,看你能把我怎樣?”會和家長對著干。這樣“硬碰硬”,家長更抓狂。
第四句:你看隔壁的小麗多厲害!
家長給予孩子很多期望,當(dāng)孩子完不成的時候,總是想刺激一下孩子。拿自己的孩子的缺點和別人家的孩子的優(yōu)點比,所以,“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詞語特別流行。
可是你自己家的孩子也有可能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如果家長能看到孩子的缺點,也能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就不會一味的拿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yōu)點比了。就像你拿猴子和大象比爬樹一樣。
孩子脫口而來的就是:“那你要小麗當(dāng)你的女兒吧。”
樹立榜樣也不是這樣樹的吧!
第五句:不要你了,你走吧!
吃過飯爺爺住在外面涼快,五歲的孫子纏著爺爺,一會兒爬到爺爺膝蓋上,一會兒要看爺爺?shù)氖謾C。爺爺煩了:“你都不會安靜一會兒。再這樣,不要你了!”
孫子突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
小孩子因為能力有限,總是依賴大人,如果大人這樣說,他們會更加缺乏安全感。另外,會有自自負(fù)感,覺得自己太笨了,不值得被大人愛。
愛孩子,就要讓他們準(zhǔn)確接受到我們的愛。語言是一把雙刃劍,溫暖有愛的溝通,會滋養(yǎng)孩子的身心,給他們力量,教會他們怎樣做,讓他們更自信。而這些“有毒”話,就別再講給孩子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