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里面有個特別關注分組,我的分組里只有一個人。她的最后一條狀態停留在2015年冬至前一天,第二天早上她去世了。
許久沒想起。今天游走在海岸城,看見前面的女孩走路一踮一起,轉過頭來跟朋友說話時,聲音如鈴,笑靨如花,極神似她。
于是我跟著走了很久很久。
直到被一個老伯拽了拽,讓我行行好給點錢。突然被硬生生拖回現實,思緒中斷,轉瞬迷失在熙攘人群和自我幻想里。
「01」
絕大部分人的家庭、友情、愛情和事業上都會出現幾個拐點,它們悄悄確立了我們的人格方向,并由此延伸,聚攏了一批與我們內核相似的人。這些轉變來得很輕盈,而我們總會在千回百轉后,才承認它們有跡可循。于我而言,對友情認識的第一個拐點,來源于她。
描寫她總是困難的,因著她是一個強大的糅合體。
熱烈又短暫,聰明又懦弱,純粹又多慮,明媚又灰暗,耀眼又低調。
「02」
她172cm,清瘦,走路帶風,聲音如鈴,運動細胞活躍。
-----
羽毛球是她的強項,整個高中她都混市羽毛球隊,高二那年有省賽,成績出線的話,可以在高考成績上加20分。所有市隊的人卯足了勁要參賽,想提前吃下高考定心丸。那時最后一個名額要在她和另一個女孩之間產生,我知道后想問她有多大勝算,沒料到她竟然私下放棄了。
- “干嘛不去比賽。”
- “不需要那20分加分。”
- “你給我啊。”
- “……”
- “為什么?”
- “那女孩家境很不好,考不上一A就不讀了。”
- “這是比賽,用結果去說話,清高不能用在這種地方啊!”
她趴在臺燈下,沒有再說話。
宿舍里空氣沉寂,16個人安安靜靜在臺燈下做題,筆尖與紙張的摩擦聲清晰入耳。我看著她,用力拍她肩膀,她咧開嘴一個大笑,吐出一句:做題!我是要考北大的人!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一個人的柔軟不矯情。
-----
高二我缺席了半年課程,學習爛得不堪入目。那天回到宿舍,她二話沒說掏出兩本至少有8厘米厚的“寶典”,啪一聲撂在我面前。
- “這兩本我壓箱底,是我偶像推薦的,喏,你看。”
- “…...這不是筆記,也不是題庫。”
- “這是歷年高考狀元的過來人經驗,感動死我了,寫得太好了,簡直是我的精神食糧,借你看三天。”
- “我不做狀元,這個太猛了,吃不消。”
- “你看看這個姐姐,鎮定淡然,我也想成為這樣的。還有這個好帥,自制力超強。還有這句,意志的力量,是決定成敗的力量,我最喜歡這句......”
她飛快地翻動到特定的頁面,對書中每個人都諳熟于心,樂此不疲向我推銷。
由始至終她沒說一句加油,沒提一句我的成績排名。
反而,她開始每天神叨各種牛逼閃閃的狀元,不過主要是顏好氣佳的。我常常是老母親式微笑.jpeg,因為她腦瓜子特聰明,靠著精神食糧就能輕松考進級前十,我看這個或可當作調節狀態,但落下的功課還是得來點實的,吐血學回來。后來她把班長的筆記全部搶過來,放在我枕頭下,說:這就是實的。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一個女生好帥。
-----
高三她幫我涂了一年藥,每天15分鐘,反復三遍,細細致致,毫不馬虎。高考后她跟我說,一開始覺得好吃虧,每天15分鐘,一周90分鐘,一學期1800分鐘,一年3600分鐘,搞不好這些時間就能換2道數學大題分了。但是后來覺得自己好小肚雞腸,還有.....
- “被我強大的精神感動了。”
- “不是,我覺得我涂藥的時候真的好賢惠,以后真的很適合當老婆哈哈哈哈!”
- “對,以后就一踮一踮走路去買菜。”
- “我最近在改走路的方式,盡量不一步一踮腳,想顯得沉穩點。”
- “賢妻。”
- “在。”
你知道嗎,300多個夜晚,我的感謝都埋在心里。我是那個有話沒說出口的你,你是那個付出得毫無保留的我。有時人和人的相似,竟是不著痕跡的互補。那是我第一次,從他人身上讀到了自己。
「03」
高考后,她去了一座漂亮的海濱城市上大學。我們的聯系變成了一張張明信片,以及空間文章下的一條條留言。
她仍是文采飛揚,從時事寫到時尚,從班級瑣事寫到學科前沿,從海洋工程寫到公關傳媒。
她依然熱情澎湃,院籃球賽、羽毛球隊、辯論賽、策劃案、演講主持,一件不落。
她還是落落大方,能一眼洞穿各種惡意和涼薄,但不再正面對峙,卻學會了自我修煉。
當然她也死黨成群,一邊對從前舊友懷念到死,一邊對身邊好友沒心沒肺,日常段子一籮籮。
大二某晚,她一個電話過來,劈頭蓋臉問
- “你有男朋友嗎???”
- “…...”
- “舍友問我的好朋友有沒有拍拖,我來問下你!”
- “驚悚。”
然后她跟我扯了半個小時愛情經濟學,最后說要給我寄一張很好看的明信片。
一周后我收到了明信片,正面是木棉花林,盛開得清然燦爛,背面她用極其標準的正楷手寫了一句:木棉花一片片剝落,才明白這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更新。
明信片我還保存著,那句話一直不敢忘。生命中每分每秒都在更新替代,提醒我們要隨時檢視、加倍珍惜。我總以為這些變化都會帶領我們到美好風景,即使在所有物是人非里,我們擁有了不同方向,不再是關系很好的朋友了,能各自好好過活,便也能自我成全。
卻最最不愿,我失去她是因為她去世了。
「04」
我不知道,為什么懷想一個人的時候,總會想起這些好笑的一地雞毛,留在腦袋中的都是碎言碎語。如果當時知道沒有以后,一定會更加瘋狂學習,更加認真打鬧,更加用力吵架然后趕緊和好。
知道她離去的消息是在2015年平安夜,辦公室在開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打鬧,好不喜慶。這邊人在慶祝,那邊人在禱告。你在墻內笑,我在墻外哭。生命的降臨和退場,縱然再喧嘩哭鬧,本質也是一場孤寂。
我花了一點時間去消化。
一條曲線的拐點是它變化的基點,拿走了拐點,那這條曲線要怎么延伸?
朋友推薦了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說看一個關于普通人失去的故事或許會想通一些。
影片中,男主Lee由于疏忽釀成了一場大火,家中三個小孩被燒死,只有妻子Rendi被救出。Lee和Rendi無法面對如此巨大的創傷,選擇了離婚。Lee?離開了傷心地曼徹斯特,去了波士頓開始行尸走肉般生活。后來因哥哥心臟病去世不得不回去曼徹斯特處理后事,卻得知哥哥在遺囑中指定他做侄子Patrick的監護人。此后Lee想方設法安頓Patrick,因為他實在沒辦法繼續待在曼徹斯特。侄子Patrick追問Lee為什么不能留下來,他只說了一句:I can’t beat it.
我們面對的無常會越來越多,亟需解決的難題越來越多,而穿越重重風景后能留下來的人,真的少之極少。我們需要的又是如此之少,當我們自己成為自己的支撐,其余的人和事,似乎都只是等待自我去消化的未知。可怕的是,當有些摯愛已經成為我們身體和心靈的一部分,失去他們,我們注定無法完整。Lee是這樣,我也是這樣。我們只有無奈接受,無助受困。
影片最后很治愈。葬禮結束后的小路上,Lee對Patrick說,他會在波士頓換個房子,為他準備一個房間。
終于,導演為Lee的心牢打開了一條縫隙,好讓光照進去,讓春天慢慢走近。
不為人知的是,Lee中間經歷了太多自暴自棄、情緒暴力、前妻Rendi的憤怒控訴、后來的痛哭和解以及與這個世界的劇烈碰撞。現在說起來那么稀松平常的描述,一步一步都是驚心動魄用力邁過的。或許,后來的Lee在回憶起三個孩子的時候,再也不愿他們是心里的裂痕,而更愿他們是光,帶他穿過生命中所有的幽暗。
所以,他們是力量。她是力量。
「05」
她像煙火,華麗燃燒,而后劃過天際,絢爛消逝,再也不見。
那些原以為消失的,原來早已長在我身,與我融為一體。而且不僅僅是我,所有她的好朋友們都在沉默過后更加珍惜生活,拼命把流言耳語擋災想要實現的世界外。更神奇的是,每個重要節日,總會看見她的朋友們在最后一條微博下留言,字字句句構筑成一個能量池,源源不斷散發光和熱。我想,那就是她存在的憑證,是她經過的意義吧。
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很少想到她,但每次想起,都是自我懷疑的當下。每個選擇的關頭,想起那張勇敢無畏的臉,便會對當下愈發清晰,選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最想珍惜的人。
在這接近600天的日子里,除了自我消化,還有很多好友都用力把我從這個黑洞里撈出來,沒有他們,我還會自己跟自己打架,自損自耗趴到底吧。而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你,怎會以現在的我認識更多的人,分辨出更多的同路人。
那句始終未說出口的感謝,唯有轉化為足下跬步,人間煙火里沉浮。
不同的是,在未知的無常面前我變得更有信心了,也想更加努力,決心成為更好的人,去擁抱生命中更多變化,義無反顧成為那些離去的人的存在證明。
會的,時間會停,我們終會重逢。我會回來告訴你答案。
你聽,
記憶中的那個女孩,還在咧開嘴大笑呢。
:-D
? ? ? ? ? ? ? ? ? ? ? ? ? ? 「把真實生活講成故事:簡書真實故事征集計劃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