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個人成長環境不同,原生家庭有不同,最初形成的人際交往模式也不同。如果小時候父母疏于關心,或者以不恰當的方式關心,孩子就會渴望愛,而這種缺愛的渴望并不因為長大成人而停止。相反,像一顆種子變成大樹,只會更加渴望被愛。
? ? 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恩愛和諧,倒也可以看個明白,依樣畫瓢,只怕父母關系冷漠疏離,家庭氣氛死氣沉沉,孩子既得不到愛,又不懂如何去愛,成年后的感情路,就會比較坎坷。
? ? 成年后的我們,帶著童年那份對父母缺失的愛的渴望,來尋找伴侶。一方面被與父母相似的愛人強烈地吸引,一方面又想修正童年的"錯誤",把伴侶當作父母的替身,改造成自己想要的理想父母的模樣。
? ? 可是伴侶和父母終究是不同的個體,是你心里未完成的心愿不斷促使你把他們聯系起來,卻看不到伴侶的真實存在。我們無法回到過去,去修正父母的過錯,也難以改造現在的伴侶,變成你想要的模樣。你以為是你遇人不淑,于是不斷放棄,又不斷尋覓。
? ? 一次次尋覓,又一次次落空,你終于明白,父母是難以被你改變的,愛人也難以被你改變,更背負不起你理想父母的角色。你終于明白,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你的改造夢想,在于你否認過去的父母,又看不到現在的伴侶。你一直活在完美理想中,卻不肯接受他們的真實存在。
? ? 如今,我們已經長大,經歷過許多風雨,也不再剛愎自用,孤行己見。我們承認父母的愛并不完美,源于他們的經歷和認知的局限,源于他們也是站在他們自己角度給出愛,源于他們自己也曾經被忽視和缺愛。 父母只是你缺愛的一個原因,并不能成為你不懂愛,不成長的借口。我們已不再是嗷嗷待哺的巨嬰,我們也可以學著慢慢自己長大。
? ? 你痛苦,是因為你意識到了自己就是個矛盾體,一方面外表是個大人,運籌帷幄,獨立堅強。一方面內心又是個孩子,還渴望別人無條件的愛你,既有親情的包容,又有愛情的纏綿。 其實,哪有這么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呢?連你自己都做不到接受自己,連你自己都嫌棄自己,又怎么渴望一個現世的救世主來拯救你呢?
? ? ? 更何況,你責怪愛人對你苛刻和冷淡,不正因為你自己對自己苛刻和冷淡嗎?只是責怪自己太難受,把錯誤都投射給別人,然后怪別人不懂你,怪自己遇不到一個對的人,比較容易一點。這也都是你潛意識吸引來的,低自尊、不自愛的結果啊!
? ? ? 只是,當你沒有遇到一個足夠成熟的伴侶,來幫助你走出困境,你會辛苦一點,要學會自己陪伴自己,鼓勵自己。或者借助一些書籍、課程與朋友,幫助你接納自己,善待自己。擁抱你內在的巨嬰,陪著她慢慢長大,當你不需要借助別人來圓滿自己的時候,你才能做自己的救世主,進而無條件地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