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筱馨
小時候,一直期待著自己長大后的樣子,渴望體驗長大后的感覺。可當我們漸漸地長大之后,卻開始很想逃避。我們開始不想長大,不想變得世故,不想成為那個八面玲瓏的自己,不想那么快就承擔起肩上的重擔。多想停留在孩童時代,天塌了有人頂著,樹倒了有人扶著。
漸漸地,有人用升學逃避選擇,以學業逃避社會。以前我們常說研究生的學習過程正是為了學會如何做研究,專心做學術研究,日后好好做學問。但現在,這一切產生了微妙的變化。選擇讀研的原因,可以是想做研究,也可能是需要這一紙文憑,還有可能只是延遲找工作的時間,逃避進入社會,逃避經濟獨立。。。
原來,我們不過只是不想長大罷了。因為不想長大,我們刻意遠離社會陰暗處;因為不想長大,我們一直學不會人情世故;因為不想長大,我們還是保持著初心;因為不想長大,我們為自己找了太多太多冠冕堂皇的“借口”。當父母長輩偶然提起你不懂人情世故,待人接物時,我開始陷入很想辯駁卻又無從說起的境地。后來漸漸地發現,我不過就是不想長大,不愿踏入另一個不同的圈子而已。
也許一年后,也許兩年后,也許n年后,我們便沒有不想長大這個選項了。因為到那時的我們可能有了更多的牽絆。如此說來,現在似乎允許這個年齡的自己做自己。至于,更懂人情世故,明白待人接物之道,不急,不急。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多給自己一些空間。不急。
只是不想長大,并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做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