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報考第一人薛立新教授:現在高校畢業生立足難,到底缺的是什么?
每年都有很多大學生畢業,也就意味著有一大批參差不齊的人才涌入市場,每個人都期望能找到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卻往往忽略里自身的條件,造成眼高手低的情況出現。
而從我們常常一臉戲謔的說,“就連街上掃馬路的,說不定都是一個大學生?!笨梢钥闯?,大學生越來越多,好的崗位卻越來越少,再加上如今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全靠混日子度過,沒有學到技能,也因此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根本無法在社會立足。
薛立新教授做了一個網絡調查,我們一起來看看各位網友看法!
網友一
坦白說,現在考大學是不難了,隨便一所學校都是大學嘛。
進去之后呢,得過且過、男生玩游戲,女生看韓劇。
有多少人大學四年,連office辦公軟件都搞不定,保守估計,至少70%吧,連個簡歷都做不好的大有人在。
還記得央視痛批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嘛。
上課時:清醒沒有發呆的多,發呆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沒有看連續劇多,看連續劇沒有游戲多。如此這般,就業時的失敗怎能不比成功多?
考試時:不給范圍就不會考試,給了范圍也只是復印同學準備的答案。你如果是老板,會雇用你自己這樣的員工嗎?
畢業前:上大學前填報志愿,你說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好吧,大學畢業找工作了,同樣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特長。自己都不認識自己,還有誰能認識你?
畢業后:你靠什么和幾百萬的畢業生去爭那僅有的立足之地?
網友二
一是大學生榮譽的取消。大學生的貶值最早要追溯至大學開始收費的那一年,因為從根上結束了國家公費培養的歷史。
然后就是自謀就業政策的出臺,國家不再承擔大學生包分配的義務。沒有了國家的庇護讓大學生逐漸淡卻曾經無比榮耀的光環。
二是出名要趁早。價值多元化金錢衡量標準的影響,誰掙錢越多誰就越成功,有時當年調皮搗蛋的差生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老板,讓人們在認識上有所弱化大學生。
三是擴招政策的推廣實施。讓更多的人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受大學教育成為了普通教育,告別了曾經天之驕子的嚴苛比例,大學生作為教育產業的批量加工,價值下降也很正常。
四是大學生負面消息的層出不窮。尤其是個別女大學生淪落風塵沉溺紙醉金迷的物欲生活讓大學生形象大打折扣。
五是社會發展觀念更新。就算公務員也早已沒有了當初的光鮮,只是萬千職業中普通的一類,大學生走下神壇整體貶值也屬發展必然,沒有什么大驚小怪。
六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珍惜大好年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認真學好專業知識,為將來競爭積蓄力量在社會上立足比什么都重要!
網友三
十年前,當你說你是大學生時,所有人都會投來羨慕的目光,全家人都跟著臉上有光,簡直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而現在,你說你是大學生,尤其是不太好的大學,別人都會說,出來找不到好工作的,還不如去學個技術了。
為什么數年時間,這么多人對大學生的態度就有了這么大的轉變?
我來說一個很多人知道但是不敢承認的原因:
從前上學寒窗苦讀,現在上學堆錢如土。
我們總說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但似乎已經不適用了。
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孩子不是考大學的那塊料,但為了自己的那一點私心,就開始為孩子準備大學經費,打點好各方面的關系,這個時候分數已經不重要了,錢最重要。
大學的大門依舊為你敞開,再不濟如果還不行就去學相關技能,作為大學的開門磚,也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只要能上大學一切都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可想而知,一大批這類大學生畢業出來,如何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上立足?大學生不貶值誰貶值?
網友四
大學生群體的人數在不斷擴大,但能夠教大學生的老師群體卻還是以前那群人,同類文憑的泛濫,必然導致它實現不了預期的選拔人才的功能。
于是在本科文憑里,依然要仔細區分畢業的學校,更多人開始考研、讀博,卻不是為了去做學術研究,而是增加職業競爭力。
教學供應方沒跟上的同時,入學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也是個問題。
原本考不上大學的,現在都能考上了,多數人并不珍惜這樣的機會,反而可以有理由在大學里多耍4年。
大學的學習基本靠自覺自學,而在小學中學階段以密不透風的應試為主要手段的基礎訓練,使得多數人都不具備自學的意愿和能力。
“上了大學就輕松里”的論調,讓很多人的大學生活就是放浪形骸,并沒有真正學到東西。
為此,會感覺大學生普遍變得不中用了,因為他們并沒有學到像10年前那些大學生在學校能學到的那些知識和技能。
所以說,大學生人數的增多,一方面是增加了巨大的消費,拉動了經濟,另一方面則是一個個的普通家庭則為了孩子的文憑在為貶值中的大學教育買單。
網友五
2001年的時候,大學生畢業人數才114萬,更不用說九十年代了。
90年代以前畢業的大學生真的是“天子驕子”啊,那時候要是一個村里有個大學生,全村人都驕傲,畢業之后也直接轉換身份,鯉魚躍龍門變身為國家干部身份了。
可是,高校擴招,教育產業化背景下,取消分配,直接面向市場就業了。
而且擴招的規模越來越大,從01年的百來萬到現在的七八百萬。
每年七八百萬,加上往屆未就業的或者換工作的,一下就上千萬了。好的企業就那么點,高收入的崗位也是非常稀缺,待遇自然低了,貶值也厲害了啊。
尤其是普通院校的農家子弟,沒有名校背景,沒有家庭關系,自己又不懂什么職業規劃,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不少上大學之后收入也不可觀,所以現在越來越多農村地方“讀書無用論”開始流行了。
最后薛立新教授想要說的是:
對于大學生而言,把握大學四年的時光,好好學習和提升真的很重要,不要再去喝那些雞湯了,好好努力吧。
網友六
現在的大學生,主要是太多了,擴招后成了大公教育,大學設置課程不合理,與社會需求脫勾。
大學四年,很多學生,應付學習,逃課,吸煙喝酒,掛科,大學生學不能至用,也就學會高消費,攀比成風。當然重院校的學生,注重社會實踐,有真才實學另當別論。
在我們農村,培養一個學生,投資十幾萬,畢業后還眼高手低,干技術活他沒有,體力活顯丟人,啥也不行,同齡的不怕吃苦不上學的孩子己成家,能干的己創業了,真的一些藝術生一百多分上大學,培養的都是一個個廢品,又能怎樣的。
不是貶值,而是他們不努力。
不常管你上什么大學,只要努力,把知識吃透,到社會上不怕吃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能適應社會,有獨立精神,有擔當,善于學習,溝通,組織能還是有的。
家長也別以為是什么魚躍龍門了,平常心,給他們時間,相信他們經過社會洗禮,有一部分會很成功的,成為精英的都是高知,努力的人。
就算大部分變成普通人,但他們的素質也比文盲強,順其自然,是人才早晚發光。不努力只比受苦,貶值是你努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