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螞蟻先生
-01-
昨天晚上我在上網的時候,偶然看到了一部很有意思的短視頻,只有2分35秒,名字叫《虛榮》。
短片一開始,男主角Scott Thomson一臉頹廢地坐在電腦前面,刷著社交網絡的動態。
看著社交網絡上別人發出來的美食照片,再看看現實中自己簡陋的晚飯,他嘆了口氣。
看著網絡上別人發上去的和漂亮的女友的合照,再看看現實中自己那一頭亂糟糟頭發的,抽著煙的女朋友,他又嘆了口氣。
他想了一會兒,發了一條狀態——“和我的女友吃壽司”,又在后面加上一個表示自己很開心的表情符號,然后點擊了“發送”。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1個贊。
鏡頭一轉,男主西裝革履地出現在公司的會議室里,一屋子的人聽著他做工作匯報,男主講的繪聲繪色,可回過頭卻發現下邊聽他匯報的同事們不是在睡覺就是在互相聊著天,或者低頭玩手機。他發了一條狀態——“這次匯報得好極了!”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13個贊。
男主似乎嘗到了甜頭,或者說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了某種滿足感。鏡頭一轉,拍一張自己戴著耳機穿著運動衫的自拍照,發到社交網絡并配文——“跑步20公里,準備好了!”然后重新坐回自己的車里。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27個贊。
鏡頭再轉,女友劈腿,男主回到家打開門的瞬間,看到一個陌生男人裸著身子從浴室出來,女友看到男主突然回到家露出一臉驚訝。晚上男主一個躲在車里喝得酩酊大醉,裝作開心地樣子發了一條狀態——“終于單身了!要不要去夜總會?”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42個贊。
男主將自己社交網站上的“情感狀態”改成了“Scott現在正處于開放式關系”。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103個贊。
男主事業不順,遭上司臭罵一頓之后被炒了魷魚,卻裝做很開心的樣子發了一條狀態:“終于辭去我那份該死的工作了!”然后,發了一個話題,#追隨你的夢想#。
這條狀態,網友為他點了247個贊。
看著社交網絡上網友們為男主點的贊,男人露出了恍惚的笑容,看不出是開心還是難過。正在他打算再發點什么的時候,卻看見前女友的狀態更新了,是和隔壁老王的幸福合照,配文寫著——“我的新歡!#大塊頭#”,下面有1638個贊。
看著合照上兩個人的燦爛笑容,他終于裝不下去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發了一條狀態——“我的生活糟透了。”
然后,隱藏了自己主頁所有的帖子,短片結束。
-02-
我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和我一樣,對于大筆著墨論述沉迷于社交網絡危害的雞湯文可謂走馬觀花讀過很多。寫了這么多文字,可對于朋友圈、微博、QQ空間這樣的社交網絡也是點到即止,甚至有意無意地避開這個主題,不愿意舊瓶裝新酒。可是昨天晚上看完這部短片,我改變了主意。因為它拍得太真實了,真實到讓我無法再繼續保持選擇逃避,而不是直面自己的內心。今天,關于朋友圈、關于虛榮、關于人性,我想聊聊我自己。
說來慚愧,過去的我,持續多年,曾在圖書館讀書的間隙,自習室復習的空檔,拍一拍書扉和筆記本,加上幾句“孤獨,就是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的感慨傷懷。然后點擊發送;
也經常臭不要臉地裝逼,抹個后現代主義的造型,用美圖秀秀把自己的臉成吳彥祖,再加個傷感式的黑白濾鏡,配上幾句“我喜歡你,卻用友情開錯了頭”的矯情文字。然后點擊發送;
也經常一到什么地方旅游,什么店里去吃好吃的,就拼命照照照,選出九宮格的風景,然后點擊發送……
那時候的自己,奉行文藝至上的宗旨,發一張照片,一定要把照片精心再精心地調大小、加濾鏡,配上反復斟酌的句子,才堪堪發出去。這還不算完,一旦我發了朋友圈,就必須每隔幾分鐘刷一下朋友圈,看看有沒有人點贊,看看有沒有人留言,滿腦子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那條發出去的狀態,擔心如果沒有人回應會不會太尷尬?擔心要是被人吐槽會不會很難過?結果往往是,我壓根沒辦法靜下心來學習、工作。
到最后,玩著玩著,我的朋友圈似乎就變了味道。變成不再是為了“表達自己”而發朋友圈,而是為了“偽裝自己”才會發朋友圈。
我開始變得和短片中的男主角Scott一模一樣。從生活中精心篩選出素材,加以粉飾,濃墨妝點,刻意地隱藏起了自己心中最真實的喜怒哀樂,巧妙地避開了生活中那些真正值得分享的經驗和痛點,偽裝出一副自己逼格很高,享受生活的樣子,打造出每一天都過得活力四射,逼格滿滿的“假象”,營造出別人眼中的一個“積極,有趣,優秀”的形象。將生活中最鮮艷奪目的一面發到朋友圈里,仿佛那就是真實的自己。縱使那個被苦心經營著的“自己”,和真實生活中的自己大相徑庭。
我發朋友圈的初衷,不再是想證明自己過得有多好,而是自己過得比別人好。從我使用微信朋友圈開始,這樣的狀態大概持續了1年之久。真正讓我“看透愛情看透你”的,是大二時候學校放小長假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那段時間,整個人狀態極其糟糕,自己一直很熱愛的社團各種排斥自己,就算再怎么努力也擠不進大家圍成的小圈子,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是自己卻被孤立了。同時整個人對未來都是迷之懵逼,身邊的人做競賽、混社團、實習各種有條不紊,而自己卻什么都想不明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無限迷茫。小長假的時候,室友們全都出去玩兒了,只有自己一個人宅在寢室,然后腦袋一熱,就一個人去吃火鍋。拍照、修圖、加濾鏡,然后配文“嘿嘿,小長假怎么說也得好好犒勞一下自己”,點擊發送朋友圈。
之后查看動態,不出所料,有很多人點贊,也有很多人留言。就在眾多留言中,有個朋友評論道:“好有氛圍呀,真會享受!”后面是一串羨慕的表情。
那一瞬間,我被一榔頭打醒了,突然覺得自己特別可笑。正被低迷和孤獨捆綁著的我,心里焦慮而又不安,當時之所以一個人跑去火鍋店吃火鍋,就是想找個人多熱鬧的地方待著,之所以發個狀態,純粹只是為了自我調侃,可在他人眼里,卻成了“有氛圍”、“會享受”。
我翻翻留言,發現很多人評論都是:“看上去應該會很好吃”一類,卻沒有人問一句,“哎,你怎么在一個人吃?”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朋友圈中的大部分人,其實遠遠沒有你想象中那樣在乎你,關心你。哪怕那會兒我的微信還沒加那么多半生不熟的朋友,全是我“自認為”的好朋友們。
呵,多么可笑,我們認真地篩選、提煉出自己生活的精華,并且費盡心機,如何才能高逼格地將它們展示出來給別人看,卻沒想過,也許對方可能壓根不在意你的生活,只是在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了你的狀態,順手點個贊而已。
那些點贊,也許只是他們閑極無聊的隨手一點;
那些評論,也許只是他們禮尚往來的順水人情。
我只是朵落花,飄過你的水面,萬萬沒想到的是——你,卻當真了。
-03-
大概是物極必反,現在的我,已經不會頻繁地發朋友圈了,就算發也是指定朋友可見,不會再讓所有人看到我的狀態。微信工作號和微信生活號井水不犯河水,每天早上打個早安卡,偶爾發一兩條段子博人一笑。可是卻依舊堅持原則,對自己的重要決策、開心不開心的情緒狀態,要么絕口不提,要么只對少數的指定人可見。生活是自己的,沒必要取得一點成績就昭告天下,也不用將生活的痛苦弄得人盡皆知。不必再付出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只是為了能在朋友圈里打造出一個熠熠發光的自己;也不會再對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念念不忘,更不會再在“如何回復對方”的問題上浪費時間。比起朋友圈里的自己,我的現實生活過得更精彩——因為如今的我已經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每時每刻,我都在為自己活著。
“我都好久沒見你發朋友圈了耶!”
“你不要老是這么極端,多少發些狀態,想要了解你的人才有機會去了解你啊!”
前不久我朋友和我遇到的時候,他對我說。
我承認,他說得在理。可是我也知道,比起讓一群于我只是萍水相逢的朋友知道我生活得如何,真正關心你的人,從來不會只通過翻閱你的朋友圈來關心你,再多的點贊和評論,都遠不如私聊中一句“最近好嗎?”來得實在。微信朋友圈,它真得是一個“圈子”,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朋友圈幫我們篩選出了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
有一種說法是,當一個人不再頻繁地在虛擬的社交網絡上發布關于自己生活的種種狀態,那就意味著這個人可能已經不必再向虛擬社交尋求安全感了。他本身就已經有了足夠的底氣,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活出驕傲的姿態。
生活,終究還是自己一個人的。希望我們都能擺脫朋友圈里的虛榮心,讓“朋友圈”回歸朋友圈,活出自己的樣子來。
謹以此文,與諸君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