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豆豆米的上一篇文章談到了熊孩子讓人頭疼的事實,都與祖輩的寵溺,父母的忽視是分不開的。所以,要根治熊孩子,徹底改變熊孩子,應該從我們做起。
相信大家看過很多親子育兒文,多次談到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愛媽媽,事實也的確如此。回想我們自身存在的某些性格缺陷或問題,大多與童年經歷相關。50-60后的父母身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從悶戀愛、悶結婚到最后悶過日子。當然,這與當時的整個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情況是分不開的,畢竟大多數當年的父母經歷了某些政治變革,學歷只讀到了高中,甚至是初中。而他們能怎么辦?因為接受不到更多的文化知識,知識的匱乏使得他們不了解何為溝通?如何溝通?
轉換到教育下一代的身上,很多需要溝通教育的時候,用簡單粗暴的行為或者沉默來面對。所以,在這種環境成長的我們,又從何做到理性的教育呢?豆豆米也承認,在面對自家的熊孩子,有時的我也很煩躁與無奈。但是沒關系,曾經的不代表未來的。因為了解自身的問題,有主觀能動性,改起來也是很容易的,只要你懂得堅持與耐心。
如今,不論是在人們的教育觀念與媒體傳播中,越來越多的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大多父母對于在孩子身上的費用,是絕不猶豫的。各種早教親子課程、五花八門的培訓項目還有與學習相關補習班、奧賽班等等,為的是希望孩子具備更多的學習技能,同時卻忽略了孩子性格與情感的重要性。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一周除了上課時間,業余時間要進行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等,那留給孩子那些僅剩的個性培養時間又有多少呢?
答案呼之欲出了吧!
熊孩子之所以熊的原因,大多與孩子們的原生家庭相關,即是家庭環境因素。對于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成績和才華技能,而是健全的心智與個性。所以軟性教育比填鴨式知識教育要難的多,因為這種教育方式無法可循,靠的是家庭成員的情感付出與不懈堅持,當一個熊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出現與以往不同變化時,我們的教育就起作用了。
所以,要改變熊孩子,最重要的是有教養。何為教養,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的結果,尤指在家庭中從小養成的行為的道德水準。禮貌也是教養的一種言語行為表現。每個家庭都有一種固定的家庭生活態度和習慣,也可以稱為家風,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一個好的家風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是有教養講道理的。而熊孩子的現象恰恰反映了孩子成長的家風,未必是家風不好,更多時候是父母和祖輩們對孩子教育的忽視與寵溺。
曾經在超市看過一個媽媽帶著5歲的孩子插隊付款的情況,孩子主動搶著去插隊,后面的顧客一看是孩子也不好說什么,然后,孩子用得意地眼神看著媽媽說:“媽媽,我插隊了!”,原本以為這位媽媽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沒想到的是,媽媽說:“寶寶,你真厲害!”頓時,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無語,因為這位媽媽對自己孩子的這種行為都可以夸獎,而沒有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秩序觀念,試想,可能還有更多不被允許的行為在這5歲寶寶的心里生根發芽了。
1、學會感恩與移情。
有一種感恩不是用錢衡量的,而是藏在生活的細節里,同時在細節的點滴中多鼓勵孩子感受感恩的快樂,學會移情,體會關心他人而獲得的幸福,這種教育作用是有深遠的影響。比如豆豆米家的小寶會在出門或睡覺前與長輩打招呼,雖然他只有3歲,但是他能明白這樣做是好的,首先,他得到了鼓勵和表揚,覺得很快樂,同時,也讓長輩們得到快樂,這種收獲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所以,細節化教育,表面看好像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背后卻藏著無窮的力量。
2、學會公平與規矩。
社會是一個規矩的世界,這樣才能正常運轉。孩子對規矩的概念,其實從出生起就開始了,比如按時喝奶,定時睡覺等,這些都是按規矩的。但孩子越大,語言及行為能力的加強,懂得通過吵或鬧的方式滿足某些過分的要求,此時的我們往往就想著,“好吧,就隨他吧”“算了算了,我也累一天了,不管了”等等,這時候一種無形的放肆就形成了,熊孩子的變本加厲,蠻不講理的現象愈發嚴重,因為沒有規矩。
要想建立規矩,其實很簡單,父母立好標桿,這點其實都能做到,最難的是怎么做?有原則的做!凡事立對與錯、是與非,不符合規矩就要有相應的懲罰,當然豆豆米反對盲目的體罰。建議家長們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犯錯懲罰,比如:罰站、禁止看動畫片或玩玩具等,請牢記,懲罰一定要達到懲罰效果,最好避開祖輩,否則,他依然是熊孩子。
豆豆米也聽過二胎媽媽們的很多故事,“兩個孩子很吵啊,總打架”、“他們總搶東西怎么辦?”,此時此刻,除了以上的規矩之外,我們還要樹立公平原則,凡事有個先來后到,教會孩子學會等待,體會秩序感。第一,告訴他們生活中不是任何事非要圍著你轉,在孩子能獨立行動時,讓他們學會自我選擇,養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獲得自身的存在感。第二,在家庭生活中,遇事公平對待,建立平等的相處模式,當然,這里所說的平等的相處是指對話交流的平等,如果是二胎家庭,對待兩個寶寶應該盡量公平,營造一個有秩序有情感的家庭環境。
3、學會愛與擔當。
在很多影視作品與名人著作中,關于家庭與愛的教育實在太多,這無非不是反應了一個本質,有愛的家,才是最好的家。
而最好的家是父母之間因為相愛而存在,而這種愛的力量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試想我們小時候,當感受到爸爸關心媽媽的時候,內心都是竊喜且開心的,發自心底的溫暖。所以教會孩子愛,其實就是我們自己要學會愛人。如果一個家庭中總是傳遞著消極情緒,充斥著吵鬧不休,孩子又怎能明白愛的意義呢?
而對于擔當,不只是勇敢,更多的是智慧與勇氣的結合。孩子在成長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時候需要離開父母,在其他環境中與他人相處,這對他們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考驗,讓孩子先懂得擔當什么?為什么要擔當?此時,家長的表現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能在無形中幫助孩子明白擔當的意義。
比如,在孩子犯錯時,家長通常會指出錯誤或直接批評,忽略錯誤的真相,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害怕犯錯,害怕批評。
其實,孩子的錯誤基本是一些弄壞或弄臟之類,作為父母,先放下一顆焦躁的心,把孩子的這種小錯誤當做是一種小小惡作劇,蹲下與孩子交流,詢問為何這樣?如果孩子說不出,那也沒關系,你可以把造成錯誤的原因告訴孩子,例如,把飯灑一地是因為你沒學會扶著碗吃飯;把花瓶打碎是因為你拿東西時的手還不是足夠的靈活等,通過一件小事把對錯誤的態度和方法教給孩子。
千萬不要忘記,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犯了錯,一定要坦然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也是正常人,也會犯錯誤。但爸爸媽媽也愿意與你一樣,在改正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你們說,是么?
所以,改變熊孩子沒有什么靈丹妙藥,調整自身對待孩子的態度,做好平時與孩子相處細節,有了愛的親子關系,熊孩子如何熊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