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篇之前,先感謝燕子熱忱細致的幫助,才讓我本次行程非常省心,玩得既地道又特別開心。
? ? 去英國其實是計劃已久的事。去年去臺灣的時候,就曾看過一篇比較臺灣溫和文化與英國紳士文化的區別的文章,臺灣人的謙和有禮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直很好奇以紳士禮節著名的英國會是什么樣呢?去年九月,朋友回國見我時,就跟我說在英國的見聞,以及我們國內在很多方面與英國的差距,“你一定要去英國看看,去了你就知道了,我說的都是事實,中國要追趕上英國需要做的還太多太多。”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在英國,我看到了太多讓我很感動、感慨的細節。
? ? 記得走之前,朋友圈流行一封辭職信的帖子,“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是的,世界很大,不出去走走,你就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還有那么多的美好。人需要多閱讀,閱讀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最廉價的方式,沒有之一。同時,人也需要多行走,行萬里路是我們開拓眼界最直接的方式。閱讀和行走,都可以獲得內心世界的滋養,有利于精神的成長。
? ? 有些人會說,我現在要努力地掙錢,有了好多好多的錢,以后就可以想去哪旅行就去哪。旅行真的需要準備考慮那么多嗎?錢是很必要,但很多人不走出去的原因根本不是錢,只是因為習慣了掙錢攢錢,卻并沒有很強烈的要走出去看看的愿望。說到底只是人生活、價值觀念差別上的原因。錢不是最主要的,窮游也照樣是一種旅行方式。我一直在憧憬,如果我有足夠的假期,我一定會背包行走世界。所以,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六便士,世界辣么大,還有十二分的月光等你去欣賞。
? ? ? ?在寫游記之前,我還是想把內心的感想先寫出來,所以才有了這個感想篇。 在英國短短幾天時間,卻給我很多心靈上的震撼。總結起來,有幾個關鍵詞。
? ? ?尊重
? ? ? ?這個詞不僅指尊重歷史文化,還指尊重人。
? ?雖然早就聽聞倫敦濃厚的文化氛圍,但只有來到后感觸才會更深。倫敦這個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博物館啊!每走幾步就能看到一處風格獨具的建筑物,每一處建筑都能講出一段歷史。“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歷史遺跡在訴說過去,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歷盡風霜的痕跡。”在這個城市看風景,它絕不會辜負你的眼睛,總是讓你步步充滿新鮮感。倫敦城市很少有高層建筑,基本都是三、四層的哥特式、新古典主義、洛可可等風格建筑。一路逛來,總能看到有類似國內工地上披掛的綠網,但他們都不是在大拆大建,而只是對古舊建筑進行內部裝修,據說有的人家光裝修都能用上兩年時間。修舊如舊,盡管內部裝修都很精致漂亮,但房屋外觀還能保持原有的模樣,絕不會破壞歷史遺跡。
(圖1、2是普通人家住宅,圖3、4是富人區,說實話,我是看不出來區別)
? ?此外,倫敦的文化場所密集,密集程度絕對超出你想象。例如,自然歷史博物館、V&A(通俗的講是“維多利亞女王和她老公阿爾伯特”的博物館)、科技館、國家畫廊以及國家肖像畫廊離得都很近,而每一處的館藏都美的不忍讓人離去。如果想逛完倫敦的博物館,估計一個月都不一定夠。因為時間有限,我都只是匆匆瀏覽了其中幾個博物館,里面的內容記住多少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記住了幾句話,幾句足以表明英國人對待文化態度的話。
? ?一句是在V&A博物館看到的。這里的收藏簡直可以說是歐洲各國文化的精華,正在我為這里的館藏之精美贊嘆不已,不舍得離去時,我看到了拱廊上的這句話,“All of this belongs to you”。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盡管英帝國主義掠奪了太多的世界文化瑰寶,但不得不承認,他搶來之后,保護的很好,并且把這些文化瑰寶無償地供全世界人民觀賞學習,它不屬于任何國家或個人,它屬于全人類。
另一句是在大英博物館里看到的,是該館其中一處小展覽的宣傳語,“Meet here for a free 40-minute eye-opener tour”。英國政府對待文化就是有這種公益的、無私的態度,所有的博物館、畫廊、圖書館、公園、兒童游樂設施一律免費,讓每個人的文化生活都零門檻。
? ? ? “尊重”一詞還指尊重每個個體。英國人選擇職業,多是看自己更適合什么,而不是像國人那樣,摻雜太多社會偏見因素。所以,他們一個牛津劍橋的畢業生也許會去當一名小學老師;一位餐館的服務員也可能是受過良好教育,舉止言談不凡的人物。在英國幾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服務行業的英國人,英國人普遍長得很好看,穿著打扮得體,在服務行業的人尤其如此,帥哥美女很多,而且都彬彬有禮,三句話有兩句"thank you"不離口。對顧客都非常有耐心,認真的看著你的眼睛,微笑服務,真是讓人的購物體驗非常良好。
(偷拍巧克力店的店員,是不是長得好帥啊!!我想大概因為英國人長的都太好了,所以長得再好看的人,在人家看來,也都是普通人了。)
紳士
初來時坐地鐵,提著行李箱上樓梯,剛要抬手,就看見一位大叔伸出手來要幫我,深灰色的合身風衣,一臉謙和的笑容,地道的英式英語。我的行李箱其實并不重,大叔一提不禁笑了,很輕嘛。哈哈,我也不禁樂了。大叔問我,你拿著這么輕的行李箱是來購物嘛?大叔還挺幽默。英國人主動幫助人的意識很強,不僅在我問路時,人家會非常耐心地給我指路;有的人甚至我沒有主動問,他們只要看見我迷茫的眼神,都會上去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搞得我好感動。
于細節處見文明。倫敦的司機開車很猛,但是在街角巷尾,有人行道的地方,還是會看到在國內見不到的禮讓。記得一次過馬路時,我自覺地想等車先過人后過,沒想到,車竟然停下來了,我看看,這個十字路口明明沒有紅綠燈啊,它怎么停了?后來反應過來,噢,他是在讓行人。后來幾次坐車經驗也有同樣的感受。如果是轉彎的車,無論路口有沒有別的正在行駛的車,它都會主動停下來,等直行或其他轉彎的車走完它才會走。如果是從不同方向向同一方向轉彎的車,他們也會自覺禮讓,或一個交替一個地轉,絕對不會出現國內常見的搶道的情景。
? ? 公益&樂善
? ?在英國隨時都能看到各種募捐箱,博物館、教堂、機場等各種公共設施內尤其明顯。有些公園是某個國家或機構捐建的,比如荷蘭公園、東京公園、意大利公園;又如V&A,是維多利亞女王為紀念阿爾伯特親王而建的博物館;甚至公園、路邊的椅子也都是英國人以個人名義捐建的,并且椅子上都刻有這個人的名字,以及以何事由而建,非常有紀念意義。 據朋友說,英國的幼兒園小朋友開生日派對,他們在邀請信里會明確寫道,“請你來參加生日宴會時不要帶任何禮物,我們寧愿你把這份錢捐給更多需要它的人。”
(上圖1、2是為了紀念戴安娜王妃建的一處免費的兒童游樂園)
(刻有名字的公園椅子)
? ? ?精致
? ? ?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講一個工作不久的海漂姑娘松松,沒房沒車,但有穩定工作,出入高檔寫字樓,經常出差飛來飛去。她的朋友勸她,“雖然別人在小地方只有三千來塊工資,但是別人已經買房買車啦,你呢,外表光鮮,其實什么都沒有,連房子都是租的。”松松說, “那又怎么樣?換句話說,現在給你三千塊,讓你蝸居在一個夜里連書吧咖啡廳都沒有的小城鎮,除了一兩家只有五六年前老歌的KTV和幾家烏煙瘴氣的麻將館以外,就只剩下跳廣場舞的大媽了,你愿意嗎?”這樣的松松會花一筆重金去學芭蕾舞,可以把錢砸在學習外語,出門到處旅行,買上千的衣服上,也是這樣的她,在每換一處出租房,都會大動干戈地把老屋重新裝修一番,住上煥然一新的出租房屋。也許很多人不理解,租來的房子干嘛那么花心思,但松松姑娘不這么想,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
? ?我想,這就是不同的人在生活態度上的典型差別。似乎有點扯遠了,之所以說這個故事,是我看到了普通英國人的居住環境。英國人的房屋一般都兩三層高,外面普遍掛著或種著修剪精致整齊的花藝,有錢人家一般都有小花園,并且小花園內的綠植定期會更換。普通人家都有寬大明亮的窗戶, 但奇怪的是,他們普遍不拉窗簾。所以從屋外向內看,里面的布置看得一清二楚。每走一處,我都忍不住往窗戶里掃上一眼,屋內普遍非常干凈整潔,很多房屋布置的很有藝術感,精致的工藝品擺設,有的墻面掛著各種繪畫,有的則是裝有整面的書架墻。英國的房屋一般都有半地下室,并且半地下室都是住人的。但即使是地下室,你從外面向里看,看到的也都是嶄新明亮的屋內裝飾,一塵不染的地面,整潔的廚房擺設,一點都沒有地下室的壓抑。
(街面隨處可見的精致的花藝)
? ? ?優雅
? 英國人,無論男女,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會保持外表、言談的體面優雅。記得有個記者曾采訪一位世界超模,去過世界這么多城市,哪個城市人的穿著最配得上時尚之都。那個超模的答案是倫敦。此趟仔細觀察了下倫敦人的衣著,風衣是倫敦人的最愛,無論男女老少都必不可少一件英倫風格的風衣外套。英國人穿著很低調,不會像國人那樣,把大大的某驢牌、某G 牌,或某A、B、C、D牌,whatever(此處省略3000個白眼……)放在顯著位置,他們穿的可能就是英國本土不算太貴,但質量還不錯的小品牌。我在地鐵上滿眼看到的,都是穿著干凈整潔的黑、白、黃、灰等暗色調的外套,挎一低調的包包,拿著一本書或一份報紙靜靜閱讀的英國人。
? ?而如果你找一位英國人詢問事情,他又會放下手中的事,真誠的看著你,仔細的聆聽,認真的解答,舉手投足都透露著優雅。
(圖中這位紅衣女士是V&A博物館的一個志愿講解員,穿著端莊得體的套裙,搭配精致的小絲巾, 優雅地向游客講解每個展品的歷史)
? ?旅行是一場修行。記得周濂在《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書里曾說過,“每個人的自我完善都是完善這個世界的必由之路。”世界很大,社會很復雜,現實有太多的無奈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能做到的是,自我的修行與完善,日拱一卒,精進不休。我想,這才是我本次行程的最大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