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宅的這些天,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A每天早起運動,給家人和孩子準備營養早餐,安排好孩子的課程內容,然后啟動自己的副業,雖然宅在家里,也有穩定的收入。
B每天很晚才起,父母給準備好早餐,暈暈的陪孩子玩,又想做些什么事情,然后看了會兒手機看了會兒書也沒看進去,晚上躺到床上覺得自己又錯過了一天,覺得很失落,拿起手機刷到很晚,更加失落,還失眠了。。。
你是A還是B呢?誰都想成為高效人士,可似乎最終變成了一個雖忙碌卻說不出自己忙了些啥的人。
01.目的+計劃
凡事預不一定立,不預就一定廢了。很多時候我們是有想法的,可是做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并沒有準備充分所以無法開始。比如想健身,卻發現身邊沒有合適的運動服。或者,打開KEEP隨便點開一個課程,卻和自己的水平不一致,練了幾下覺得太累沒法堅持,或者太簡單沒有效果。
所謂你的今天決定于你的昨天,如果之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事情就大不一樣。這樣的“預”(計劃),可以從生活中的幾個小點開始:
提前出發:不管是上班還是約會,比約好的時間早出來半小時。我一般會提前出來一到兩個小時,然后到附近找一個地方,做些學習、閱讀或準備,給自己一份從容。
前一天準備好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和要帶的東西:這是一生受用的好習慣,曾經我和先生都不會提前準備,尤其有了小孩以后,要帶的東西非常多,每次匆忙出門,經常忘了一些重要的東西,還會引起互相埋怨,影響心情。
想做的事情準備好素材:有的時候我們做了計劃卻沒有執行,其實是少了一步重要的環節-分解,比如我想寫一篇文章,需要提前想好提綱、想好例子、準備好配圖,如果我們規劃了半個小時寫文章,到寫的時候才發現腦子空空,那半個小時的時間,可能就完成不了寫作的任務。
最后,還要說下目的,我們要知道我為何而忙,我為何而計劃。
02.早起
早起有很多好處,其一早起是療愈失眠的利器。自從我開始早起以后,我的失眠癥好了狠多;其二,早起可以讓人更加精力充沛;其三,早起的時候很少會有其他人的干擾,你可以靜下來做很多事情。
我曾經也是個夜貓子,我覺得早起和晚睡都是獲得不被打擾的方式,但后來我發現早起和晚睡的區別:如果睡前給自己安排很多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容易讓大腦皮層過度興奮,而影響睡眠。
對于沒有早起習慣的人,如何開始呢?
千萬不要在早起前先早睡:因為,你可能根本睡不著:)
你要做的是,制定個早起的目標。比如平時八點起床,現在想調整到七點,那么最先要做的是,第二天準備7:50起,過一周左右的時間,基本適應以后,再往前調到7:40,這樣循序漸進慢慢改變,從微小的改變開始。
鬧鐘的設置:可以采用雙鬧鐘的辦法,鬧鐘A在自己手邊,鬧鐘B在遠處,鬧鐘B設置自己實際要起床的時間,鬧鐘A比實際時間提前一兩分鐘。鬧鐘A一響,為了不打擾家人你就可以很快去起床關掉遠處的鬧鐘B了。
03.盡早開始、盡快完成
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想學習一項技能最好的方式是:盡早開始、盡快完成。后來我覺得做大多數事情都應該如此。
盡早開始,盡快完成也有三個維度
盡早開始:指的是如果決心做什么就要盡快開始,讓自己進入到那個狀態,比起做好詳細的規劃,早一點開始真正的投入進去才有可能更及時的調整規劃。
盡快完成:為的是不要讓自己冷卻下來,不要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完成了這一項,再去開始其他的。
浸潤式學習:隱藏在盡早開始和盡快完成之間的,就是在這個開始和完成之間的浸潤式體驗,不管是學習還是做事,都要盡可能投入去做。
04.專注
專注,更重要的是培養自己對打斷的覺察。我們很多時候,真正做一件事情其實很快,但如果不斷的被打斷反而會影響效率。
對于打斷,我的幾個處理的小經驗
最需要專注的事情,選擇盡量不會被打擾的時間段來完成:比如我會選擇早起和午休時。
開始專注之前,關掉手機和網絡,如果可以關掉手機和網絡
開始事情前:做一些儀式感的事情,讓大腦知道自己正在進入一段不要被打擾的階段。
處理內在打斷:對于自己腦海里不斷蹦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想法,一張紙、一支筆,記錄下來,等完成眼前的工作再去處理
處理外在打斷:來的時候養成判斷打斷優先級的習慣,這個打斷需要自己多長時間處理,如果幾分鐘,記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然后快速完成。如果時間可能很長,想想是否可以和對方商量改個時間,比如說“親愛的我在寫一份很重要的材料,大概需要半小時,一會兒我去找你,是否可以”。
從小的專注開始10-20分鐘,不斷提升專注時間。
這四個習慣,看似簡單,卻需要我們不斷的練習和強化自己,讓這些習慣成為一件自然的事情,堅持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