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去聽學院講座回來,年級群里已經炸開鍋了。研會的抱怨來的學生都在玩手機,對匯報人不尊重,對自己的工作不尊重;學生則說自己并不感興趣,更多是被強制刷次數、刷學分才來的。
我們不妨從產品角度分析下這個問題。假如說,講座是一個產品,那么學生、研會、學院關系如下:
一 產品的定位是什么(產品解決了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的什么問題)
學院的管理辦法是這么說的:“為進一步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提高研究生追蹤學科前沿和學術交流能力,拓寬研究生知識領域,促進學科間交叉與滲透,鼓勵我院研究生參與學術講座的積極性,特制定本辦法”
簡單來說目的就是拓寬專業視野,方便學術交流。
二 產品的結構是什么(功能交互邏輯,流程分析)
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可用下圖表示:
三 競品分析(與其他類似產品的定位對比,功能對比和市場結果等對比)
在Google上搜索“講座次數要求”,發現首都師范大學、同濟大學等眾多學校都有類似的產品推出,產品形式與上圖類似。
也有的學校采用在線講座+在線答題反饋的形式,如下圖所示:
關于其他學校推出的類似產品口碑情況,沒有收集用戶反饋,暫且不表。
四 產品現狀以及用戶評價如何
作為機械的研究生,對“拓寬專業視野,方便學術交流”這個目的而言,確實是有這方面需求的。
但是大多數用戶對產品的體驗是糟糕的,大多數學生只是為了刷滿一個學年10場講座的指標才去聽講座。
由于這方面的原因,很多學生聽講座的時候選擇玩手機或者中途走掉,完全沒有達到辦講座的初衷。
五 給用戶帶來糟糕體驗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用戶雖然有這一方面的需求,但產品的內容并沒有滿足這個需求。很多學生對講座內容不感興趣,或者講座的內容對他們沒有用處
2、用戶對“拓展視野”這類的需求不是一個剛性需求。有的學生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的時候,便不會聽這個講座
3、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用戶的反感。內容不精準再加上學院制定的強制措施引起學生的反感。
六 如果這個產品必須存在,那么可以怎么優化它,以提升產品體驗
既然用戶用這個需求但并不是一個剛性需求,那么“內容”+“制度”的雙重作用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6.1、內容
首先在內容上,可以通過調查問卷或者投票等方式,確定學生們最關心哪些內容。然后再根據學生關心的點去規劃講座。
如果一場講座是以“開拓視野”為目的,那么這場講座就應加入更多科普的因素在里面,避免過于專業化;如果一場講座是以“專業交流”為目的,能夠愿意過來聽講座的學生大多都是這個研究方向有一定基礎,那么講座內容就要專業一些,避免讓這些學生覺得沒有收獲。
6.2、制度
當把內容做好之后,仍然會有一部分學生單純為了刷次數,刷學分才去聽講座,仍然會存在玩手機、提前走的情況。首先需要說明一點,這種玩手機的現象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正常上課都會如此何況是一堂講座,因此我們只能盡力去減少這部分人的比例,而不能妄想這種現象消失,而這需要從制度上去把握。
我認為相對合理的方式是:
1、鑒于每個學生的研究方向已經確定,因此沒有必要強制要求10場的指標,可降低到6場;
2、學院老師首先應規劃好本學年要講的講座的內容有哪些方面。如液壓知識科普,汽車知識科普,PLC控制專業知識探討,留學經歷匯報等等。
3、學生根據已經規劃好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講座進行報名??紤]到講座時間和學生時間沖突的情況,允許學生報名10場,但必須從其中聽夠6場講座即可。
4、運營人員(研會)根據講座規劃的內容去聯系各個老師參與講座的準備。講座開講前五天運營人員(研會)下發講座通知,并在前兩天確定能夠真正過來參加的人數,根據這一人數安排合理地教室大小。
以上關于學生報名、下發通知的方式可以通過公眾號、QQ群、金數據表單等完成,操作難度不大。
雖然對我來說,并不喜歡學院這種強制聽講座的制度,也對大部分的講座并不感興趣,但是自戀地認為 通過以上提前做規劃、學生先報名后參加的方式,雖然無法完全杜絕不聽講座玩手機現象的發生,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些學生的比例,而且這是完全具備可操作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