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生活在戰國時期的楚國,是世家子弟。他文采飛揚,激情洋溢。
初入仕途很得楚懷王信任,官職左徒。這個職位在內與楚王共商國是,對外負責接待外賓。其時,楚國內部仍存在隸農制,軍制落后,外部鄰邦秦國逐漸強大。隸農與世家大族的矛盾日趨尖銳,秦國在側虎視眈眈。屈原選擇了變法。
變法觸及貴族利益,由此,屈原受到陷害,被楚懷王疏遠,撤去左徒轉任三閭大夫,這是一個負責祭祀與子弟教育的閑職。屈原失去了權力,意味著變法無法繼續。憤懣的他寫下了《離騷》其中有言:…
縱橫家張儀破壞了合縱計劃,齊楚斷交,楚國與秦國立下黃棘之盟。秦國許諾割地,然而這是場騙局。惱怒的楚懷王發兵攻秦,卻被秦軍兩次打敗。
為防止楚國再次倒向秦國,也為了能繼續變法,屈原放手一搏,調集八萬新軍與秦血戰,秦楚兩敗俱傷。屈原此時寫下《國殤》:…
昏庸的楚懷王被秦國欺騙并扣留,最終客死異鄉。楚頃襄王繼位,他與秦國聯姻,屈原激烈反對,加之小人讒言,再次被貶,放逐到汨羅江附近。變法無望,奸臣當道,憂憤的屈原寫下了《懷沙》…
最終,秦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楚被迫遷都。深感絕望的屈原最終選擇投江殉國,終年六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