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萬物都已悄悄蘇醒,異地的花兒可能爭搶著吐露芬芳了吧!合作的節氣自然比別處晚了一些,可終也看見嫩綠的骨朵在干枯的枝條上,偶有一兩只醒太早的蟲兒在空中無聊地飛行,似乎在找些新意,又像在尋同入睡的的玩伴。
因著四月開花的季節,和朋友說好一起去拉卜楞寺游玩,清晨便早早起了床,窗外已有麻雀在“多嘴”,伸手拉開窗簾,陽光毫無保留地灑進屋里,金黃色的塵粒也似歡雀起來,一大早便有了好心情,出發!
坐在車上,心里想著要去看那些古老而悠久的建筑,不禁開懷大笑,車上一行人都興奮不已,像極了一群去春游的孩子,呵!也對,四月的旅游,不是春游是什么?我們竟也有了孩子一般的心跡,期待也有,盼望更不缺。就這樣,我的思緒不經意間又逃了出去。
一直以來,喜歡到處走走看看,不愛繁華的鬧市,偏偏鐘情于古老的痕跡,多想站在“日光城”的街角,仰視布達拉宮,看潔白的云鑲在蔚藍的空中,神圣無比!時間叫一切都成熟,我竟也忘記了自己曾是個愛著喧鬧城市的女子,卻忽地愛上了的悠久深遠的歷史。因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我映了時光的輪廓,獨自靜默。
不知不覺,車子已停了下來,一行人興高采烈地走在夏河的大街,街道的布局倒也稀奇,一面是各種各樣,繁華如城鎮的店鋪,一面卻又是一座座光禿禿的大山,仿佛是要山的孩子像鷹一樣飛來城市一般。朋友不禁唏噓,大家也只是笑笑,并未多言。遠遠地,忽看見一團團青煙在空中散開,一行人便又加快了步伐,終于到了拉卜楞寺門口。果真應了時節,很多人來這里燒香拜佛,門口擺放著成堆的柏香,那個慈祥的阿婆還問我們要不要買一點。
走進了那條小道,傳說中的“金筒”映入眼簾,一條路有多長,金筒就有多少。看著那些虔誠的信徒一步一轉,我突然想起那句美麗的詩歌“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浪漫而不失忠誠,多么美的詩,多么有情的浪子哪!色澤鮮艷的金筒呈六棱體,每一面都有美麗而莊嚴的圖案,使人一接近就有一種一條路轉一生的沖動。
介了宗教的因素,我們幾個人也都只在旁觀看,并為上前轉動。途中還遇一個滿身塵土,衣衫破舊的女子,心想那便是磕長頭的人吧。也不知道虔誠的她從哪里來,可能她三步一磕頭是要到那遙遠的布達拉宮吧,或如詩歌所言“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隨著金筒入了那些經閣,恰巧碰到喇嘛們誦經結束,一個個身著袈裟,手持經書,匆匆回閣。有一個七八歲的小喇嘛,特別可愛,本想叫住他一起合個影,卻又怕遭他“師兄弟”的責罵,只好眼送他進了自己的閣院,心中不禁留了遺憾。
寺廟的設計很獨特,四方四正的與拉卜楞寺大圓圈共同印證天圓地方。內堂里供著佛祖,前來拜佛的人絕絕不斷,求平安,求子孫,似佛祖的榮耀永久不衰。
拉卜楞寺群呈一個圓形,入門時碰到的那個阿婆又出現在我們眼前,她蒼老的臉上寫滿自豪,仿佛為著“柏香”賣掉很多,又似為這神圣的佛教文化。終了,我們幾個也不免拍照留念,想著心中再多留一絲念想。
畢淑敏在《行走人生》中說:“人們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滅許久的往事,憶起許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是一種溶劑,融化了塵封的蓋子,如煙的溫情就升騰出來了。”我在四月花開的季節,叫醒了自己的心,帶著它一起嗅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