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日本,海洋邊界清晰易界定;有很豐富的文字和歷史記錄,而且材料易獲取;作為異國學者,更容易從西方視角獲得日本歷史發展的整體感。
這就是美國學者康拉德·托特曼寫作《日本史》的理由,一本寫給美國讀者用于了解日本歷史的著作。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從生態學的視角切入,提供了一個新的史學視角——環境史學的視角。
作者認為,至少在近代以前,日本比較完整的保存著自身獨有的自然和人文系統,具有相對的典型性。
日本特有的環境和資源,以及由此決定的生產方式和人口增長,影響了日本社會結構、權力轉移和文化生產等方面的歷史演變。
作者從三個方面考察日本歷史進程:
1.生產。闡述生態系統和生活在那里的人的交互作用,主要關注人的生產活動與資源、環境的聯系。資源獲取在日本歷史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為作者所特別重視。他把日本歷史分為五個階段:早期采集漁獵者社會、晚期采集漁獵者社會、分散農業社會、強化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
2.分配。社會的制度和結構怎樣決定著物品、服務、權力和特權的分配。
3.表現。文化,藝術,文學,觀念的生產和傳承。
作者緊扣日本群島的地質,氣候和生態區系,從日本本身的獨特性和具體情況發微,將日本的歷史娓娓道來。
比如“京都”、“關東”、“長崎”、“土佐”這樣的地名,在許多層面上會引發一層又一層的意味和感受。如果你不懂,就很難把握日本歷史的豐富內涵。
比如關東肥沃土壤的厚度與分布,紀伊半島海岸線的險峻,內海的位置——都影響日本歷史中的生產和分配層面。
作者寫作本書還有一個隱性的愿望。作者認為,人類中心生物群落隨意擴張開發建立起來的區域,破壞著陸地和海洋區域的生物出產,正以一種驚人的速度摧毀著物種與生物群落。我們已經到了不得不思考人類現存的發展方式使地球生態瀕臨險境的地步,這是作者寫給所有的人這本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