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今天是清明節,是中國人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中國人紛紛在清明時節為親人掃墓祭祖,緬懷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清明節也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春風輕靈,陽光明媚,大地多姿多采,一片生命的活力。你看桃花似雨,梨花似雪,各種不同的花姹紫嫣紅,爭奇斗艷,分不清哪里是花海,哪里是天空。
在這樣的日子里,耳邊響起了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悠揚哀婉的樂曲聲中,那化蝶的山伯和英臺彷佛在田野里自由的飛翔。梁祝能夠在亂世紛爭中流傳一千七百多年,這個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始于感動著國人。梁祝同窗三載,情深似海,英臺深愛山伯,但山伯卻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英臺只得倉促返鄉。梁祝依依不舍的分手,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樸實,不解其故,英臺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山伯家貧如洗,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臺許配給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泡影,二人樓臺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英臺聞山伯噩耗,誓以身相殉。英臺被迫出嫁時,繞道去了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臺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臺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歇,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傳說歸傳說,一千多年來梁祝的愛情故事久傳不衰,望著田野中飛舞的蝴蝶,彷佛就是梁祝的化身,伴隨著《梁祝》的樂曲聲可謂是人間仙樂,千古絕唱,蕩氣回腸,余音不絕。每年的清明節,在梁祝故里當地群眾都會到梁祝墓焚香燒紙,以示紀念。
朋友告訴我現在的梨花都已經謝了,是啊,花開花謝都是生命的過程,只是這個過程極其短暫,短暫的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去欣賞它的美便凋零了。人們都在欣賞盛開的花朵,可當花落之時又有誰人知?誰人憐?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黛玉妹妹。林黛玉最憐惜花,覺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凈,她寫了葬花詞,以花比喻自己。流水知音,惜花惜人,人生無不如此。
"花謝花飛花満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花如人,人如花,時值清明,可又有誰能夠惜憐紛飛的落花呢?人的命運也是如此。當你在輝煌之時,身居高位,何不是門庭若市,你來我往,當你不再其位了,門前變得冷冷清清。想我此刻的心情更是難耐,落難的時候沒有人能夠認識你。黛玉的孤芳自賞,顧影自憐無不是人間的真實寫照,人世間都是賞花的人,皆為看客,沒有葬花的人,為短暫的美麗埋葬,任憑潔白的花瓣在污水濫泥中遭受蹂躪和摧殘。花落了,人敗了,命運都是殊途同歸,無人知無人憐,淡然消失,黛玉不是在葬花,而是在埋葬自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純凈,無不令人動容。可見,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種對自己的愛情和對現實的無奈。千載香魂隨劫去,更無人覓葬花鋤。
這個世界很多人都是孤獨的,瞎子阿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二胡《二泉映月》構畫了他凄涼的一生。他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瀟灑磅礴、蒼勁有力,剛柔并濟、感人至深,全曲將主題進行中時而沉靜,時而躁動的變奏,使阿炳所要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深刻地展現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辣,不平與怨憤。
星月如勾,倒映在泉水里,人生如影,映襯二胡中,如泣如訴,聲淚具下,令人感慨命運的捉弄和無情。阿炳是孤獨的,他看不到這個世界的五光十色,卻能夠感受到世間的無常與悲涼。只有二胡作伴,與無盡的黑夜中纏綿、傾訴內心的聲音。他看不到傾聽的人,坐在二泉旁盡情的演奏,他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都在那琴弦上發出奏鳴,月戀水,水懷月,同輝水韻,佳景天成。只可惜人生苦短,阿炳飽受苦難的一生和他的二胡一起埋葬,在這個不義的世界上,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留給世人最好的聲音。
自古燕趙多悲歌,人間江南多情種。江南的愛情悲歌一直為人所傳頌,因為江南人的風骨是柔的,風是柔的,雨是柔的,甚至連雪都是柔的,在這柔情的世界里才會感覺到人的多情,才有了千古絕唱,有了愛恨交織的故事和人。徐志摩是一個多情的情種,只是命短而已,讓無數人為他傾情,甚至在他死后,林徽因為他撰文"你是愛是曖是希望,你是我人間四月天。"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生離死別,已經是人生常態,活著的人緬懷死者,于是便有了清明節,才有了一個個凄美的故事。這個世界并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演繹故事的人。桃花敗了,梨花落了,再美麗的人生也要謝幕了,再見了清明,來年我們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