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老子釋義》作者:鄭伯森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揣而銳之”的揣是多音字,這里應當讀“zhuī”,意思是錘擊。
這段話的意思是:
擁有并把持住一些東西,不斷增加它的數(shù)量,直至滿盈,不如停止不擁有不把持,錘擊器具,把它磨鋒利,但并不能夠常保持它的鋒利,金銀財寶堆滿廳堂,從來沒有人能夠永守不失,有幾個錢或者撈了一個一官半職而驕橫傲慢,等于自己給自己留下災禍。成就了功業(yè)全身而退,這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
再鋒利的刀,用之必臂鈍,不可能削鐵如逆,永遠鋒利。
再多的錢財,堆之必坍,不可能聳入云霄,永葆不失。
來得及謝幕,總算還有一點晚運,至少還有鞠躬而退的最后機會。可悲的是有時候雖然心有余,但身無謝幕之余力,說撂倒就撂倒了。過去種種譬如功高震主死,今日種種譬如年紀輕輕過勞死。
而身后,是香是臭由不得自己說了算,還得聽眾人和后人的。
總而言之,若不懂收手,一切事物都將通過運行和變化最終走向自己的反面。富甲一方者也罷,窮無立錐之地者也罷,貴為朝臣者也罷,賤如蟻民者也罷,通通沒有例外。
人必須自行控制所謂的度,萬事不能過度,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不能過分,否則等于自損自罰。
人啊,擁有一些物質(zhì)以備不時之需,積累一些財富,留作養(yǎng)老自用本來都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緊的是必須適可而止,不能貪得無厭,盈則虧,滿則損。簡而言之就是物極必反。
自古及今,很多人做事都會追求圓滿和完美,并以此自詡,但是看看歷史吧,清代儒將曾國藩去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缺齋而自惕。所謂求缺,不僅僅是不追求圓滿和完美,而且是竭力避免完美。這是因為曾國藩領悟缺則不盈,不盈則不虧,缺則不滿,不滿則不損的自然之道。
實際上只有懂得戒盈戒滿的得道者,才能有效的保護自己,少受損失和避免遭受災禍,這才是所謂的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自然規(guī)律。
日出天明普照萬物,給光的是太陽供熱的還是太陽,這就是日之功。傍晚西落,夕陽遠遁,這就叫功成身退,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就是天之道。
月懸夜空銀光瀉地,這是月之功。反光的是月亮,黑暗中給人一線光明的是月亮。夜盡日出,天明月隱就叫功成身退,這就是自然規(guī)律,天之道。
漢代淮陰侯韓信功成身不能身退,明太祖朱元璋的左臂右膀功成不能身退,終無一人有幸能避過殺身之禍。
為人之道亦如此理,做事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俗話說的好,做人留一線,日后好見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