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的代表——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一〉 居 善 地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侯以自稱。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
〈二〉心 善 淵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矣。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利,是謂配天,古之極。
<三〉與 善 仁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恒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四〉言 善 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是以圣人執左契,而不以責于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五〉正 善 治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大國,若烹小鮮。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襖。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人之迷也,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徒。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六〉事 善 能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七〉動 善 時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善有果而矣,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其在道也,日馀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也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譬之道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宜為下。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
總結水之善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夫唯弗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品禹音兒童國學,賞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兒童國學第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