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日本漢語水平考試HSK事務所向湖北高校捐贈了一批物資,在裝滿口罩等物資的紙箱上,有一行字引人注目: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 ? ?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這首詩是日本長屋右大臣寫給中國唐朝的僧人的,長屋是天武天皇之孫,高市皇子之子,養老五年(717)任右大臣,柄執朝政。
? ? ? ? 右大臣,位高權重,藤原家族的藤原不比等做過右大臣,織田信長做過右大臣,德川家康做過右大臣,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也做過右大臣。長屋右大臣,要名有名,要權有權,為什么迫切地希望唐朝的佛子,來日本傳法?
? ? ? 《周易》說,亢龍有悔。有名有利,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走到“亢龍有悔”,將苦不堪言,神龜六年(729),長屋右大臣,去職后自殺。遺憾的是,他到死沒等到唐朝的僧人“共結來緣”,第六次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從揚州出發,754年,經過重重磨難才到達平城京(奈良),在東大寺開設戒壇,為圣武孝謙兩天皇及眾多高僧授戒。這時長屋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
? ?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人和日本人,既有異,又有同,這就是佛法中的不二法門,所以才能共結來緣。長屋右大臣能打動鑒真和尚的,是他洞悉宇宙的奧妙無窮,鑒真和尚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如果一個國家,還在為名利,甚至為溫飽奔波,談亢龍有悔誰信?接受佛法就更困難了。長屋右大臣,名利已經具足,成天對著滿屋子的名利,和我們宅在家里是一樣的,時間長了是要發瘋的,這就是亢龍有悔,很苦,長屋發現了所以要找出路。
? ? ? ?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公元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個“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觀點,認為世界處在一個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并斷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船在不停地走,你卻想抓住名利做救命稻草,可能嗎?古今沒有成功的先例,今人只是在重復古人走不通的路而已,只不過理論的深度廣度不同,目標只有一個名利。
? ? ? ? ?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按赫拉克利特的說法,世界上沒有等式,等式越多說明你的漏洞越多。
? ? ? ? ? 蘇軾有一篇著名的《范增論》,以項羽的勇猛,其目標還只是為了名利而奔波,最后耗盡了精氣神,沒達到目的。劉邦成功了,但他沒想到,接著就是亢龍有悔,自己的兒子妻子多數被呂后給都收拾了,非常慘。
? ? ? ? ? 蘇軾說,我曾經這樣評論義帝,“稱他是天下的賢君。僅僅是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遣項羽,在稠人廣眾之中識別卿子冠軍、并且提拔他做上將軍這兩件事,若不是賢明之君能做到這些嗎?項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殺死了卿子冠軍,義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項羽謀殺義帝,就是義帝殺了項羽,這用不著智者指點就可知道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而服從;中途謀殺義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實豈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爭而卻沒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殺死他所擁立之人,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就開始了。在項羽殺卿子冠軍之時,項羽和范增并肩侍奉義帝,還沒有確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慮,有能力誅殺項羽就殺了他,不能殺他就離開他,豈不是毅然決然的男子漢嗎?范增年齡已經七十歲,意見相合就留下來,意見不合就離開他,不在這個時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卻想依靠項羽而成就功名,淺陋?。〖词惯@樣,范增還是被漢高祖所畏懼。范增不離去,項羽就不會滅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 ? ? ? 范增也許是人中豪杰,但他告老回鄉后,還沒到彭城,就因背上癰疽發作而死,他身上的業力也發作了,后果也很嚴重。范增、項羽、 劉邦、義帝、卿子冠軍,都被殺業所纏。一批又一批漢人,被殺業消耗掉精氣神,最后漢人的文治武功,必然一代不如一代。最后把原因歸結到文化上,如果不是鑒真和尚,把唐文化帶到日本,日本又很好地保存,中國文化到底怎么樣,還真說不清了。所以,這個世界,誰找到恢復精氣神的方法,誰為世界找到出路,誰就功德無量,誰就福澤綿延,而不是現在你得到了什么你能保持下去,身外之物誰也保持不下去。
? ? ? ?世界是“一”分出來的,項羽、 劉邦也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人和老鼠也是風月同天,不存在誰能消滅誰的問題。我們的基因是雙螺旋結構,世事也象太極圖一樣,是雙向發展的,一件東西破了的同時也是成了,可惜人們只算自己得到的,還沒學會太極圖的雙向計算,如果知道了,就能找到平衡的方法了。
? ? ? ? ?一陰一陽之謂道,就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