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標題取自周國平的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著看一下。雖然我用這個做為標題,但我要講的內用和這本書并無太大聯系。希望大家能夠看下去。
看書這件事,很多人堅持了幾年或者幾十年,對于我們這種義務教育過來的一代人,或自愿或被逼都苦苦堅持了十幾年。那么,這么多年我們讀過的書去了哪里呢?我一直糾結這個問題許久,其主要的原因來自于現在大眾普遍的“讀書有什么用”。
記得兩年前的暑假,那時候我還大三,沒畢業,暑期去了廣州,在一家大型的水果批發市場做導購,說是導購,其實只是搬運工而已,真正導購的是在這里工作多年的老員工,他們身高一米七八以上,皮膚黃,不是黑,是那種深深的黃,如同煙絲的顏色。言語之間臟字頻出,毫無忌憚。手里拿著煙盒,基本沒有放進口袋一說,因為來采購的人絡繹不絕。老員工們無論是在搬運貨物還是與人討價還價都十分得心應手。
有時候和他們聊天,經常被調侃道“大學生有什么用?”。這種事時常發生,最開始的時候,我懷著怒氣和他們辯駁,最后都是不歡而散,我沒法說服他們,他們也沒辦法駁倒我。時間久了,我不再和他們爭論這個話題,我混在他們身邊,學習他們的說話技巧,搬運貨物的技巧,每天早上比他們早起半個小時去市場開門,因為每一天我都是最早去的,老板娘就將市場的鑰匙交給了我。
故事太長,就不寫了,免得忘了寫正題。大學期間我讀了差不多兩百本書,各方面的,很雜。心理學基礎,中醫理論,勵志類,散文類,還有就是像瓦爾登湖這種,不知道怎么分類的。讀了這么多書,出了學校,開始實習,發現我依舊是什么都不知道。
專業知識不懂,專業技術不會。工作也找不到,每當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懷疑當初讀了那么多書,到底有什么用,如果有用的話,它們的作用為什么還沒顯現出來。后來在知乎的一個·帖子里,我看到這么一個觀點。
零下25度的冰和零下1度的冰在表面上看來是沒有絲毫的差別的,從零下25度到零下1度要吸收很多的熱量,但是他卻不會有輕易的變化,但是當他超過一度以后,他的形態就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我們所有看過的書,學過的知識,不是消失了,不是沒有作用,它只是在為破冰積蓄能量罷了。
把心安頓好,破冰的那一天,你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