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理解“仁義禮智信”是給別人的印象,“溫良恭儉讓”是自修標準。對每個字的理解是這樣的。
仁:這個字很重要,讓別人覺的你做人是不是在“仁”的范圍說明你是不是個“好人”。
義:這個字可以和信字一起說。義就是愿和別人一起吃虧,信就是愿自己一個人吃虧。
禮:是對比你有地位的人和沒有你有地位的人和氣態度。一個是別媚上欺下,另一個是不要自持抗上。
智:這個字不好把握,如果真理只在少數人那邊那就得少說話,還要將歪理說的很漂亮充滿著智慧。因為大多數人們只會欣賞你做事的結果或聽別人對你的贊美來衡量你的智商。不會有幾個人和你暢談人生。所以這個智只是有多少人認為你是聰明人,認為你是聰明人的人越多對你的保護越大。
溫良恭儉讓是自修,我覺得尤為重要,而且自己差距很大。
溫:有溫度,絕不熱也不冷。不發大脾氣,不大喜大悲。但絕不是忍,應該是經歷既是獲得那種感恩心境。當大悲大喜時給自己一個理由繼續常態,絕不會因此而失去什么。
良:良好的習慣,自己對人格的最低要求。一個人能養成好的學習、生活、對人的習慣,不但會省掉很的麻煩,也會獲得日積月累紅利。
恭:一顆對自己對別人的敬畏之心,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敬畏一個人而敬畏這個人做的事,而一個你不覺得值得敬畏,乃至不值得尊敬的人,做了一件你應該敬畏的事,但由于是這個人做的而視而不見。自修是要求有一顆本初的心態的,如果對自己都不愿低頭,怎能有一顆敬畏之心。
儉:對欲望的控制,有人說我上班天天擠地鐵,不穿名牌等等省下來錢將房貸還清等等。這只說明理財有方。儉是控制自己欲望,顛覆自己欲望的價值觀,不奢。讓:簡單的說就是自己能給別人什么,這個事情取決于自己不能給別人什么。給予別人并不代表可以獲得什么,不給予是絕對沒有可能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