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還有四個月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年初訂的計劃完成的怎么樣了?有多少計劃是年初制訂的時候雄心勃勃,卻在半途慘死于沙場的呢?不知道失敗的原因,你是否有分析總結過?
最近正好讀了《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本比較薄的書,但非常的實用,為我們分析習慣的養成提供了大量理論基礎和案例參考。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為什么我們無法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轉化成習慣呢?因為有“習慣引力”的存在,習慣引力具有“對抗新變化和維持現狀”的傾向。
那要戰勝這種傾向,培養新習慣的話,大概需要多久呢?書中分成了三類:
1.行為習慣,如看書、寫日記、記賬、整理等,這樣的難度不是很大,大概需要一個月。
2.身體習慣,與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如減肥、跑步、早起、戒煙等,大約需要三個月。
3.思考習慣,與思維能力相關的習慣,如邏輯思考、創意能力、正面思考等,大約需要六個月。
接下來,就是整本書的重點,作者以行為習慣為例,提出了習慣培養的三個階段及每個階段的策略:
階段一:反抗期(第1-7天),失敗率42%,關鍵詞是撐下去。
在這個階段,書中提供了兩個對策。
對策一:從嬰兒學步開始。嬰兒學步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只邁一步,且非常慢,后面練著練著就可以連貫地走了。所以在習慣養成的初期,用嬰兒學步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在心理上壓力較小且能引發更大動力。具體做法是細分“時間”和細分“步驟”。比如你想養成每天運動30分鐘的習慣,那么你可以從每天10分鐘開始練起;或者你想養成寫作的習慣,可以從寫開頭開始。
對策二:簡單紀錄。紀錄可以讓你客觀地分析并了解問題,減少繼續行動的不確定性,提高動力。紀錄可以用自己的習慣方式,紙筆或電子媒體都可以,關鍵是紀錄的格式不要繁瑣,同時堅持每天紀錄。
所以,在習慣養成的初期,要預防失敗,我們需要遵守三個原則:從堅持一項(而非開始多項)習慣開始,規則越簡單越好,不要太在意結果。
階段二:不穩定期(第8-22天),失敗率40%,關鍵詞是建立習慣機制。
在這個階段,有三個策略供你參考。
對策一:行為模式化。在培養一個習慣時,你可以定下來,幾點幾十在哪里做什么事,這樣可以培養節奏感,不容易忘記。比如我在上個月培養寫晨間日記的習慣,就固定下來每天早上五點半一醒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腦寫晨間日記。我一個朋友在培養自己跑步的習慣就是規定自己一三五下班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換上衣服和跑鞋,在小區內跑步半小時。
對策二:考慮例外情況,讓計劃保持彈性。很多小伙伴在培養習慣時,一旦有幾天忘記了,就很容易破罐子破摔干脆放棄了。這個時候其實需要我們考慮到身體、氣候、預定事項等例外情況,制訂一些彈性空間,讓計劃繼續下去。比如我在上個月寫印象筆記時有兩天身體不舒服沒有早起,起床后就直接去上班了,我就需要路上打開手機來寫。比如我那個跑步的朋友,如果計劃的日期中臨時有應酬,那至少一周中還有其他四天可以來補。比如去年我參加的100天閱讀活動中,一天都沒有忘打卡,主要是因為哪怕有天有臨時突發情況來不及看幾十頁,我也會堅持看兩頁,讓我需要養成的習慣得以連續。
對策三:設定持續開關,開關有糖果開關(快感)和處罰型開關(危機感)兩種。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要養成的習慣靈活組合使用,為的是能夠在不穩定期獲得堅持的動力,建立持續的機制。關于持續開關,可以參見上面的思維導圖。
階段三:倦怠期(第22-30天),失敗率18%, 關鍵詞是加上變化。
這個階段,已經是習慣養成的最后時期,很容易產生倦怠情緒,這個時候的兩個策略就是加上變化和計劃下一項計劃。
比如練習英文的可以加入變換學習的材料或方式;跑步的可以嘗試變換路線。
同時,可以采取第二個策略,為自己下個月要培養的習慣指定計劃,讓這種新鮮感為自己注入心力。
安全度過以上三個階段,你的行為習慣就算養成了。但是如果是身體習慣或者是思維習慣,還需要堅持得更久一些哦。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異的結果來自于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