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沒有太多的對白,發聲最多的是念經部分。少了對白,放空了耳朵,故事更加安靜而真實,而虔誠和信仰,本來就無需多言,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大音希聲。
影片的英文名為《paths of the soul》--“那些靈魂之路”,演員都是真實村民、真實名字、本色出演,配上樸樹唱的片尾曲《No Fear in My Heart》--“心無掛礙,無有恐怖”,一切都是那么真實和樸素,以至于看第二遍時,依然熱淚盈眶。
影片中,當村民們得知尼瑪扎堆決定在神山岡仁波齊本命年,帶上他叔叔楊培去拉薩和岡仁波齊朝圣時,陸陸續續有人加入了進來,包括身殘志堅的少年,以酒買醉的屠夫,身懷六甲的孕婦等等,年齡最小的是一位單純可愛的小女孩-----扎扎。過完年,他們一行十一人,還有一輛拖拉,就開始了耗時一年的兩千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在村民的目送下,大家七步一磕頭,一直排開,沿著G318緩緩前進,無需岔路,路的盡頭便是終點。累了就地坐下或躺著歇息片刻,也會不時地在路邊拾起石塊堆起瑪尼堆祈福。當G318上的公里標識3436,3570,3773,4505出現,對于兩個月前剛剛完成川藏騎行完的我來說,滿滿的都是回憶,后來的東達山、七十二拐、波密等景象更是讓我激動不已。
扎扎小朋友磕頭久了,有些頭疼,其他大人說疼的話可以不磕頭了,媽媽讓她繼續磕,說:磕頭好,磕頭長見識。扎扎點點頭:“我明天繼續磕。”此時影院有觀眾質疑,磕頭能長什么見識。我心里默默回答:磕頭是不懼怕冰冷雪水,不懼怕高山落石,挑戰泥濘道路,是不敷衍自己和朝圣所需的虔誠,這都是“大見識”啊。磕頭是心無雜念地念經祈禱,這種虔誠和無欲,正是都市人最缺失 的部分,因為我們總是想要得太多。
扎扎人小走得慢,一次從最后趕上前面躺著休息的大人,“加油”,這一聲鼓勵,讓人記憶猶新。我的印象里自己騎行到通麥時,也有這么一個小女孩讓人印象深刻,那是從四川阿壩出發徒步朝圣的一家三口,我看見小女孩的走路姿勢有些異樣,問了問旅店老板,他說“這么小的年紀,走這么長的路,腿不變形才怪”。
每天夜幕降臨,大家準備好明日行程,開始聊聊天,再晚些時候,阿爸會說“我們開始念經吧”,標志著一天的結束,然后大家安詳入睡。一夜,孕婦臨產,孕婦在左貢生下來小男孩丁孜,但她很快就回到隊伍,隨大家一起繼續朝圣,等丁孜再大一些時,媽媽就能背著他磕頭了。
我一直以為磕長頭都是我所見的三步一磕,剛開始發現村里的朝圣者都是七八步一磕頭,后來路上遇到的其他朝圣者又是三步一磕頭,有些納悶時,影片中的路上一位藏族老人家說到:走多少步一磕頭,要看念的什么經的,許的什么愿,最重要是虔誠的心。并且,每一步,都不能錯過,影片中有個場景,車壞了眾人推著車前行一段,然后又回到原點繼續磕頭前行,即使是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也是如此,對于朝圣者來說,每一步,都是路,就像李宗盛說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到達岡仁波齊山腳時,蒼茫天地間,一片白,“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一心朝拜,遠遠的只能看見幾個小黑影在站立和匍匐間緩緩移動,近了也只能聽見作揖時木板撞擊時輕輕的嗆嗆聲。即使后來楊培在神山岡仁波齊腳下安然去世,大家也是安靜地為其送行,沒有一聲哭泣。
此行,就這樣安靜地結束了。這一群人的朝圣,十一人去,十一人回,安靜地面對生與死,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不得不說,這種靜,很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