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老黃講運營的第一課,記住最重要的是“思考框架”的意識。
思考框架是什么?就如家中的衣柜一樣,建立一個好的整理習慣方式,明確了如何放,如何取,就能減少很多找衣服的時間。
思考框架是一種看待事物,面對問題的思維方式,決定了解決問題,辨別真相的高度。可以讓思考往正確的方向去。
老黃舉了三個例子,
1、《認知設計》這本書的讀書會分享過程
這是一本關于課程設計的書。讀完這本書之后,很多的同事在讀后感中,提出面向細節的解決方案。例如,課程中是否應該增加一些之前沒有考慮過的環節、對于用戶體驗的提升應該增加哪些互動措施、課程的對于學員的激勵機制應該怎么補充的操作方法等等。這些觀念的提出,是面向細節,而缺乏框架的。
老黃的讀后感受,是先將課程設計定義為管理用戶的三個東西:學習動機、學習體驗、學習效果,而后面向這三點進行思考。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了只知樹木,不知森林的認知限制
2、《平凡之歌》的感受
很多人會講這首歌很好聽,旋律很好,聽了很舒服,這是我聽過最好聽的一首歌,之類的等等,但這樣的觀念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有用信息的,知乎上,一個人按照旋律、歌詞、編曲,先建立認知框架,再去按照邏輯去分析,這樣的觀念就會給人留下很多的印象,而自己也在總結過程中,獲取的有用的信息。
3、一個線下活動用戶體驗提升方式的一次討論
和第一個例子一樣,更多人關注與細節,例如,是不是設計一個游戲區、美食區,活動逼格再牛氣一點,種種。
黃老師的答案是將線下活動的體驗分成了幾個維度
1)用戶能不能在活動中獲得驚喜?
2)線下的活動的內容能不能牛逼一點?
3)用戶在現場能不能建立有效的鏈接?
4)結束之后,用戶能不能感受到情感關
圍繞這些緯度之后,再去設計各自可能的措施,這樣的思考框架方式更加利于思考和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個人的思考框架呢?老黃提出了三個建議
1、培養對一切事物進行拆解的習慣
通過自己理解的不同維度去拆解,作為開始者,不要糾結自己的緯度是否全面、合理、有效,先有意識地去培養這樣的思考習慣。
2、針對特點的領域,例如你現在工作方向,找出自己的思考框架,
按照第一步的方式,從不同的維度來進行拆解,例如,作為一個運營喵,需要的專業技能應該從那幾個緯度來進行分解。
3、圍繞自己的思考框架,不斷填充信息,持續化完善。在上面的維度中,不斷增加內容
聽完之后,我理解老黃的思維框架的原理就是金字塔原理的應用,是一種從上而下的思考方式。理性而更加有效率,嗯,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