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總是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回家過年、年味越來越淡、農村禮儀崩壞等。除了這些老生常談的話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城里的人對鄉村生活越來越向往,農村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留在農村。今天的話題想談談一個現象。
曾幾何時,城市生活是輕年絕對向往的地方,能夠取得城市戶口不僅是生活質量的提升,更是身份的象征。跳出農門成了無數農村青年的終極追求,他們或通過上大學、當兵,做生意或者打工。不論什么方式,只要能跳出農村,什么方式都可以。但隨著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原本聚集效應帶來的就業優勢,生活成本優勢,醫療教育優勢,在交通擁堵,食品安全,環境污染,生活成本增加,都給城市生活質量帶來很多負面影響。鄉村生活對于城市的比較優勢雖依然較低,但比重開始增加。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大城市房價高企。在計劃經濟,通過一紙戶口就將城市和鄉村區分開來,城市就是城市,農村就是農村。在市場經濟時代,房價起到了原來戶口的作用。高企的房價,就是一個巨高的門檻,要想在城市扎根立足需要付出一輩人的全部努力。這在很多人心里,需要重新權衡,是否值得耗盡一生,去掙得大城市立足。
城市階層固化。改革開放30年,少部分人先富起來,也形成社會階層,階層之間也相對固化。農村在大城市努力,要想突破階層,改變命運,越來越難。這也是一種無形的圍墻。
城市文化。相比鄉村人情,城市按規矩辦事,講究競爭,比拼的實力。除了外在的經濟圍欄,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村人,在思維和文化沖突上,對人的情感沖擊更大。要想真正融入到城市可能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即便如此,農村青年仍愿意去城市,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農村青年已經失去農村生活的基本能力。很多農村青年,不論是讀書上大學、當兵或是打工,都已經不會做農活,失去父輩農活能力。這其中有自身不愿意留在農村,則有他們父輩不愿他們繼續從事農事。即使城市生活依然艱難,到他們沒有退路。
城市工作收入依然高于農村。建國之初,農業補償工業,到今天依然如此,農產品附加值低,工業產品更高。這讓農民種植農作為獲得財富依然很低。
城市生活多元化。城市里,酒吧、游樂園、各類各類活動,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農村生活方式更加單一,幾乎一塵不變。
城市機會仍然更多。相比農村單一的自然經濟,城市里的工作機會依然更多,依然有改變命運的機會,雖然這個機會很小。
而對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城市病給他們原本城市優越感,也變得不是那么絕對。
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多的工業化產品,轉基因食品,讓人們對自然,清潔得農產品有了更多的訴求。
環境污染??諝夂退廴?,讓人們對于鄉村的青山綠水有了更多的向往。
快節奏生活方式。長期處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里,人會產生一種疲憊感。鄉村的安靜和清閑則顯得尤為可貴。
不論鄉村,還是城市現在依然處在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問題,如何實現鄉村和城市的和諧統一,是社會發展的一大課題。那是或許沒有這樣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