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的手又不自覺的滑過手機頁面,點開微信,進入了朋友圈。
剛開始舍棄QQ,玩微信的時候,我還堅決的把它視為一片凈地,只加了寥寥的幾個人。然而,很多事情,包括是加微信這樣一件小事,往往都不能夠完全的由自己做主。需要你的、你需要的,就像一個食物鏈,纏繞成圈。
微信圈的內(nèi)容多了,手指慣常地滑過,就能夠一目十行。但我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一目十行的結(jié)果只是過眼就忘。可,人真的還是有一些稱得上偉大的地方的,即便平淡無聊如斯,卻也能發(fā)掘出屬于自己一個人的惡趣味。
昨天逛微博,看到一個用戶的動態(tài),說:幸好你不愛讀詩,望不見我平仄背后的欲言又止;而我要說的這個“惡趣味”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對方說的一句話拿過來,神思拐了一道又一道彎,最后,聯(lián)系到自己。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我以為他的傷感不是因為季節(jié),而是因為曾經(jīng)一別。
“這個城市好大,誰人能與共繁華” 我以為他的豪情不只有慷慨激昂,還有驀然回首的淺淺落寞。
“我以為”真的是“我以為” 。微信圈人性又殘忍的一個設(shè)置是,微信評論只對共同好友可見。當“我以為”我讀懂了他,將“一顆紅心”點亮在空白的評論上方的時候,當“我以為”這樣的默默關(guān)注是“雪中送炭”的溫暖安慰的時候,我必須清醒的面對的事實卻是——我們,早已不是一個圈子里的人。
網(wǎng)絡(luò)的確可以保持我們之間聯(lián)系的暢通,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用盡力氣聊的天南海北,也時刻面臨著冷場的尷尬。走心的談一些話題,少了“拍拍對方的肩膀”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談話就顯得沒那么真情實意。距離是時間上的、空間上的——眼睛看不到、手心摸不到,慢慢地就變成了心理上的。
所以,很多時候,自己那些無端的聯(lián)想,真的只是在“自以為是”。不信,親自去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