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終于放假了。但是邊工作邊明目張膽的放假實在讓人覺得被綁架似的,心里一頓抱怨,抱怨了就委屈,委屈了就無法靜心的正常生活。愁得人直想抽口煙,于是我鉆進12號樓的小賣部假裝熟門熟路的買包煙,問道“藍色這包多少錢?白色的呢?綠色這包呢?”,我知道我并沒有裝的多棒就拿了一包最便宜的迅速竄走了。
而后我抽了一口,啊!我立刻意識到,煙這個東西真的是沒什么作用。倒是容易讓我多幾分屌性,趕緊扔了煙跑回了家。原諒本作者有時候就是那么慫。
同樣是1月30日,我約5號號晚上出來逛逛,他已經做了一個小經理,剛來上海的困頓終于漸漸離他遠了一點。說起在上海工作,感覺每個人都很有壓力,在徐州這種情況就很少,人們總是不夠賣命,不夠努力,不夠專注,可能因為既然選擇背井離鄉就應該有種“干出來”的責任,或者是一種氛圍。5號號已經打算和她媳婦在上海買房,也許在上海活的遠不如在家滋潤,然而這個城市給予小城市長大的人更多的是新鮮和見識,人們是愿意為了這兩樣東西而犧牲老家的滋潤,為了自己,也為了后代。聊著聊著,我們就到了“港匯”。
我對“港匯”是沒什么概念的,但是5號號介紹中免不了有些激動,不斷強調這些國際一線品牌,我暫且把它歸到和“德基”一類的購物商場吧。“在這里肆意的買買買”成為了多少剛來上海的癡男怨女人生理想,或者“在這個大上海肆意的買房”。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除了錢與成就感還有什么其他的嗎?能買下任何一種東西又怎么樣?為什么一定要買得起?而不是給的起?
有兩個人即將被老天安排到人間,有兩種人生供他們選擇,“舍”與“得”,一個人首先選擇了“得”的人生,另一個人就只得選擇了“舍”。后來,“得”的人過上了乞丐的生活,一輩子不斷得到別人的施舍。這個故事我一直很有記憶,一個人開始給大眾帶來切實的幫助便是一個人走入成功的開始,而我還只是做到盡量不給這個世界添亂。
而說起上海地鐵里“得之人生”的這些乞討人,我真是希望都能夠professional一點!一個看起來是“一家三口”的組合,一身健全渾身是膽的在2號線上乞討,拜托你們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憐怎么能打動這個城市的乘客本就無處釋放的同情心呢!為這事真是操碎了心。我覺得應該設立一些入職門檻了,以“四肢至少缺一個”為基本入職要求,設置好乞討組合的不同區段,讓最“缺”的乞討人出現在壓力最大的幾個地鐵站附近。
為什么這樣安排呢?因為那里的人有無處安放的快要溢出來的同情心。他們心里的苦他們最清楚,苦比吃黃連苦過眼前這些乞丐,而只有通過接濟這些“可憐人”才能顯得自己過得可比他們強多了。盡管這些“可憐人”上班自由、不用打卡、隨到隨走。
有一刻做白如夢,想著有人給個官讓我做做,但又轉念一想,官似乎沒辦法明目張膽的愛錢,就算了吧。
最后,最想說什么呢,真心感謝家人的支持,感謝家人的資助,感謝飛碟說運營部所有人。治療郁悶誰都幫不上忙,坐一趟地鐵,看一場適宜的電影,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就會發現,“苦”本就是這個世界的原來味道,只是被勵志雞湯掩飾的還挺不錯,當接受了這樣的設定,自然覺得自己過的還是挺甜,自己還是那個美麗的仙女。
一生不曾動過“享受”與“得到”的念頭,生活自然就更加輕松。因此大多數人還是倍感壓力的。一切都是自找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