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農民傳播傳統文化本是好事,如今,各地紛紛開設傳統文化講堂,有些更是把講堂放在村口門前,盡可能方便更多農民聽講學習。然而,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畢竟知識水平有限、文化層次不高,如果方法不當,即使講堂離他們再近,傳統文化也難以入耳入心。“這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真實故事。”在遼寧省蓋州市二臺鄉馬石寨村,記者采訪了村民張其富。他告訴記者:“父母一生為兒女奉獻,我們做兒女的就應該盡孝道,體貼和安慰老人,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啊。”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張其富是個孝子,更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好人。他利用農閑時間,帶動周邊村民群眾學習《弟子規》、《群書治要》等、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改變了村民勞動力懶散的現象,促進了村民的和諧;學習《弟子規》“做人不吃虧”、“農民很需要《群書治要》”……這是中華傳統的孝道啊。
現年54歲的張其富往講桌前一站,馬上變得神采奕奕,充滿激情的話語感染著在場每一個人。他天天駕駛著一輛三輪車,帶著一個大音響、一個播放機、一摞宣傳畫,巡場為周邊農村父老鄉親講中華傳統文化。六年來,他已在蓋州地區做了100余場免費公益講座,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張其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講述了其多年摸索出農村面貌變化不大,農民難以富足的原因,是因為農民的素質不高,其中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尤為明顯;他根據自己所學并結合身邊事例,義務向當地群眾講授傳統文化。
聽過張其富講課的農民紛紛表示,他會用農民的語言講述農民的故事,能站在農民的角度看問題,分別就“八德”、家庭倫理道德等主題,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讓聽者心悅誠服。“傳統文化不是高高在上、難以觸碰的,它就在我們身邊,時刻指導著我們的言行。”張其富說,“俗話說,百善孝為先,農民有了‘孝’的意識和行動;建設“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鄉村。一個好的農村,一定是老人得到很好的照顧,孩子們能夠得到很好的教育,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誠信的,幸福的!”
去年底,他在自家房西投入近20000元興建一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堂”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道德講堂”行動拉開了序幕,舉辦專場講座。談到創辦道德講堂的初衷,張其富打開了話匣子:“改革開放后,農民生活富裕了,可一部分人就知道吃喝玩樂,甚至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問題出在哪兒?就出在人們在追逐物質富裕時,忽視了精神充實。”
2010年冬天,張其富在鞍山的朋友家發現一盤講傳統文化的光碟,看了后很激動:“那些在鄉村里迷失的,不就是這些傳統的美德和教育嗎?”恰好這時候“農閑”,平時也沒事兒,就把這個光碟拿回去,找來四鄰,大家坐炕頭上看光碟,受受教育。
學校與農村集市是宣傳傳統文化的主陣地。近幾年,他為10多所學校和周邊農村大集市發放《弟子規》20萬多冊,其他傳統文化書籍30萬冊,送光碟10萬余盤,講《弟子規》100余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但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幸福,為什么呢?孔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恐怕還得從自身尋求原因。”接著,許老師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起,生動詮釋了“知足常樂”“奉獻為樂”。
?弘揚傳統文化,就是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土承載著山水,也承載著鄉愁,對農民而言,知曉村史無疑能加深對鄉土的熱愛,也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理解。張其富由衷地說:“我是普普通通的農民,無意追求名利,雖然清貧,但是只想實實在在地為黨、為人民、為家鄉做一點應盡的事情;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積善之家有余慶的道理,只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社會、對待他人,就能成為內心安靜而祥和的人,就能成為幸福的人;家庭倫理,家風好了,村風也變了,助人為樂也在成為村民的新風尚”。
﹝記者 于學忠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