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媽這個人,能說,好問。
我每周都和她探討點話題,無外乎家長里短,公婆兒女;事業學業,上班讀書;生活經驗,炒菜做飯啥的。
《大宅門》,算是國劇里數一數二的經典了,里面的北京話兒非常的講究,一些俗語諺語也是風趣幽默耐人尋味,有些說出來我還得仔細品品,還有一些是對子,我見識短淺,聽了下句便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一次我在沙發上正看的津津有味,入了神,把百草廳門口那對聯就念了下來,媽媽還在廚房料理,聽到也是張口就來,幾乎同時念了出來
“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
“其實《大宅門》的原型就是同仁堂,說的即是同仁堂的祖訓: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要以誠信為本。”老媽解釋道。“我問問你聽過這個聯沒有?你聽好了,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沒聽過,但是這個好理解,說的是偏旁部首字形聯。”
“這個對聯是你姥姥當初看電視劇時說給我的,我當時和你現在的感覺是一樣的。既然看電視劇,就得從里面學點精華。”
后來我查了這條對聯,出處有三。
一云: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能戰。
偽為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即拿。
“騎奇馬”,騎著一匹很奇怪的馬,騎馬的騎字,就是馬字邊有個“奇”字,所以是騎奇馬。騎著最出奇、最奇特的馬,就是龍駒。
“張長弓”,張字是弓和長字在一起,這都是一個字拆開來用的。“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能戰。”單戈合起來就是個戰字。
說有一藩王造反,下一個反書,說我的兵和將軍都騎龍駒,射長弓,所向披靡。
“琴瑟琵琶”,這四個字有八個王字。“王王在上”,說我這兒個個都是王,我這兒有八大王,都是在你中國的上邊。“單戈能戰”,就是單手拿著戈,也能和你打仗,來下反書。
當朝有一個飽學之士在做大臣,一看這個戰書,就給他對上了,說:“偽為人,襲龍衣”,虧你還想要穿龍袍。“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魑魅魍魎這四個小鬼,鬼鬼都在邊上。
“合手即拿”,合字下邊加一個手字,這就是個拿字。之后藩王未能來犯。
二云:
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一個自詡“中國通”的日本人在城墻上掛出一支上聯,挑戰似地征對: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成戰。”
面對侵略者的挑釁,有位中國百姓不顧生命危險,挺身應對:
“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居邊,合手共拿。”
三云:
張誼的《宦游紀聞》中載一幅古對:
“ 琴瑟瑟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魑魅魍魎四小鬼,各樣肚腸。”語言的偉大是現在人工智能沒有攻破的,中國的漢字更是變化莫測,寓意深長,這也是漢字的魅力所在,表現在對聯諺語上更是博大精深。
在臺詞和情景設置上,類似《大宅門》的作品并不多見。我以為國劇應寧缺毋濫,少一些就用一兩個月拍出曲解歷史的抗日神劇,少一些不具任何現實意義的你情我愛,多一些能讓幾代人銘記于心的經典影視劇,里面的精髓都能代代傳下去,就像上面的那個對聯。
任何題材都能拍出經典,國內也有不少的例子:說愛情題材有《金粉世家》,《橘子紅了》說歷史題材有《康熙王朝》《漢武大帝》,說到軍旅題材有《亮劍》……老版的四大名著更是耳熟能詳的經典,難以逾越。真心希望國內的電視劇走走心,讓人看完在心里留下點什么。
于是這星期老媽在我看到《西游記》黃眉怪偷瓜一段的時候又問我:“聽過
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句話么?”
我搖了搖頭,灰溜溜地去百度了一下:
樂山大佛景區凌云禪院中彌勒佛坐像,兩旁的對聯
上聯: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下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小子,虧你還新聞人的肚是雜貨鋪那”
“準新聞人,準新聞人”我漸低聲下氣地說,后便會心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