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離開學校,我的內心已沒什么波瀾,畢竟已經經歷了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大學到碩士的三輪修煉。今年,我,24歲,距離初中畢業那一年已經過去10年。相似的場景,能喚起人相似的情緒,但是那份量已不如最初那么厚重。
那時在鎮上讀初中。在我心里,老師的地位大于天,地位已經高于父母。老師的命令就是軍令,老師對我的期望,作為好學生的我一定要滿足。大早起床,來不及吃早飯,我沖出家門,邊咆哮:我要遲到了,怕被老師抓。中午回家吃飯,怕趕不及學校午睡鈴,催促父母趕緊做飯。年少的時候,我們在父母面前無法無天,老師是我們第一個面對的權威人物。少年的心想得到權威人物的肯定和重視,在老師面前撅屁股、獻殷勤,個個嗷嗷待哺。
那時候在同學們眼里,成績好就是長得美。我也因此一直受到男生的矚目,當時喜不自勝。這些年過去了,是騾子是馬,也知道了,讀到碩士,我也成功地長殘了。班里那些坐在后排修修指甲、編編頭發的少女們成功地修煉出了美顏,早已嫁作人婦。日子過得小模小樣,時不時私信你她的生活美圖。也許她們很想同我分享,當然了,我一般也不回。我早已不是自以為的公主,明白了自己的普通與平凡,而我也在成年后看到了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公主們”。
高中的時候,我來到縣城讀書。我以中考成績在初中班級超前列的名次,進入了新班級里40名開外的差等生。我坐在第一組第一個,那旁邊的窗戶就是班主任的瞭望臺。課業聽不懂、被學霸碾壓,我就骨碌著眼珠向外看去,對上老師俯視的眼光,當時也是非常尷尬的。我第一次有了自己成績不好的意識。在初中生眼里,成績好等于長得美,但美不美和成績好不好根本沒有玩樂那么重要。而在高中生眼里,成績好更多地等于榮譽、自尊、驕傲,它很重要。
到了大學,我以班級中游的高考成績,進入了一所中游梯隊的985大學,開啟了我中游梯隊的學習生活。剛進大學,立足于彌補我高中學霸地位的缺失,于是我從大一開始就好好學習。然后我發現,原來很多人不學習了,實踐實習去了。學業成績也沒有非常重要了,綜合測評來了。原來,曾經重要的事,已經不重要了。
10年過去了,很多事變了。有些事是我年少相信的,到了如今的24歲,我不再相信了。
所謂的“規則和權威”,
“老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社會向來給老師定了崇高的基調。可一個不留神,她也可能是你童年陰影的根源,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見所謂的“好老師”。初中的時候,我們還沒有什么辨識能力,都非常信服老師說的話。有的老師會說“你以后還能有什么出息”、“你一點用都沒有”。這要是對膽小內向的學生而言,這就是直接的打擊,是童年陰影的來源。但若是放在今天的初中生上,恐怕這樣的老師要上頭條被討伐了。誰能給一個人的人生下定論,即使貴為人師,也不能。
初中上學,最怕遲到。到了成年人的世界,遲到雖也可能有懲罰,但在心中的那份震懾感早已不如當初了。年紀大些,承受能力大一些,對事情的判斷不在那么嚴重。過去我的因果導向思維很重,A=B,做了A,就會變成B。成年后,規則早已不是這樣了。如果跟B最相關的是A,最不想關的是C,一直做A也有可能得不到B,就做了一次C也有可能得到B,其中的變化四通八達。
分別是常事,還能告別就要感恩了。
離開學校和父母,即將成為國際民工。異國他鄉、離愁別緒,說實話,不多。分別是常事。年少的時候,精神世界很簡單,只有親近之人和玩樂之事。我們對分別之事反應濃烈,大哭大笑,但是當時我們忘得快,因為新鮮和刺激總會接踵而來。有些分別,你還能為之做準備,而有很多瞬間,連一絲告別都來不及。當你知道,身邊有人突然離去、世界上有人的家因災害頃刻坍塌,分別的事會越來越多,千百年來已是自然規律。
那么當你知道它是常事之后,就請賦予它一般的意義。鳥離巢,人離家;地域間隔,時差間隔;生死間隔。你也可以為之做一些準備,珍惜尚未分別之人。父母、朋友、同學,當你真正與之分別那一天,如果你已經做了你想做的好事,那一定是少有遺憾的。
畢業了。
不管是從哪里畢業,何種意義的畢業,祝所有畢業的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