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時候,我都需要工作。除了每年的法定節假日、周末、剛剛漲成10天的年休,和少之又少的病假、事假,幾乎工作才是人生的主旋律。早上8:30,坐在我那臺半新的臺式電腦前,翻開筆記本,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的工作主要是看資料、打字、問這問那、要東要西,然后向高級別甚至更高級別的領導匯報。領導滿意,則就此打住,將厚厚一疊資料束之高閣;若是沒有達到要求,則將前面的程序再次重復,如此循環往復,直到領導滿意,然后將厚厚的一疊或幾疊資料束之高閣。
雖然有些枯燥且乏味,我卻干的津津有味,不叫苦不叫累,自我標榜為新時代任勞任怨的好同志,歸根結蒂很大一部分是看著銀子的面子——當然,還有理想信念之類的另當別論。不多不少,每月總會有那么幾千塊大元打入我的銀行賬戶,只要我不犯錯,沒有大的失誤,這筆錢就會穩穩當當地在每月1-3日打入我的賬戶,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增加,而且只增不減。雖然增長的速度遠遠跟不上通貨膨脹,且近年來有被房價甩地越來越遠的勢頭,然而,它每個月總會有條不紊地發著,不緊不慢,不會突然增多,也不會突然減少,甚至不會因為過年過節過五一過十一而延期,這就給了我四平八穩的安全感,和獲得小小幸福的可能性。
所以呢,要感謝工作。盡管他枯燥乏味浪費紙張一點都不環保,我依然熱愛它——發自肺腑!
我們所處的時代,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它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科技的進步,出門有高鐵,購物有淘寶,餓了叫美團外賣各種美食應有盡有美團騎手呼呼地騎著電動摩托將熱乎乎飯菜送到家門口連樓都不用下,付款用微信和支付寶不用帶錢包不用取現金不用在銀行排長龍大隊一部智能手機什么統統搞定,這種方便快捷不用說古人,10年前我都想不到。
我認為當代中國最大的進步是給予女性同等的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
這是跨越了幾年前的社會文明的進步——真正意義上的進步!
男女平等,消除歧視,不僅僅是胎兒禁止鑒定胎兒性別,而是真正的,通過教育平等和就業權利(雖然離完全的平等還有一些距離)我給予了女性通過奮斗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讓每一個女性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向社會向家人證明:誰說女子不如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女性得到了社會和家庭的認可。改變了大多數人“女兒是賠錢貨”、“ 女性智商能力不如男性天生低人一等”的認識。
這種認識上的改變是相當值得肯定和贊賞的——這意味著從“五四”運動到今天不足一百年的時間,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可以說,所有的問題都是認識上的問題,所有的沖突都是價值觀的沖突。整個社會能夠在觀念上進行轉變,這無疑是十分偉大的。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的工人家庭,80年代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改革開放,相較于90%以上的中國農村,家庭環境已經寬松很多,加上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讓父母不得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女兒身上。他們很愛我,但我依舊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們對我的輕視以及對自己生了一個女兒的不滿。
譬如,從小父母就會說:女孩子不可以爬高上低,不可以大喊大叫;女孩子不可以這樣,女孩子不可以那樣;你再這樣以后怎么嫁得出去!換做男孩子則大可不必,父母最多在他們爬樹的時候犬他們小心,轉頭卻眉開眼笑的對人稱贊道"你看,我兒子會爬樹!臭小子,爬得真溜啊!"眾人也會紛紛附和"看,多么強壯又伸手敏捷的小伙子!"若換了女兒倒是要惹人嘲笑了,仿佛多么大逆不道的一件事。
經過數年的人生經歷,大約是十歲左右,我總結出了關于性別歧視的定義:如果同一件事發生在男性和女性身上,看法卻不同,那么,這就是性別歧視!例如,男性以交往更多女性為榮,并且會侃侃而談,擁有更多的性伴侶被視為"有魅力"的,不僅被同性羨慕,連異性也會被其吸引到,引發同驅效應;換做女性,就成了十惡不赦的作風問題,不僅男性對此深惡痛絕,連周圍女性的女性也會狠狠地踩上幾腳,并以此劃清界限,趁機抬高自己的道德點。
我的成績一向很好,這讓父母在欣喜之余惶恐不安的將我送到了高中乃至大學。欣喜自不必解釋,女孩子的成績好多少讓他們覺得不太真實——都說女孩子學不會數理化,上了高中肯定會"拉稀"的,就拿五樓馬家的二女兒來說,初中的時候考過全校第二名,照片被貼在櫥窗里,上了高中還不是不行,不知道能考個什么,還不如早早上個中專;三樓趙家的兒子,高中都考不上,拿高價學費上的,現在比馬二姑娘學習還好!還有誰家親戚家的女孩,初中成績不錯,她家堅持不讓上高中,上了中師,三年出來第一個月工資比她爸還高!如此等等,竟未聽說過哪家姑娘上了高中之后成績還不錯的!——直到今天,在母親的觀念里,女人的一切作為還都是“意外”,女人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夫榮子貴,女人的一切行動指南都應是“嫁個有錢人”。
所以,父母肯讓我讀高中,著實是冒了一番風險的。冒著三年之后竹籃打水一場空——還不如不上高中上個中師白貼了三年學費還拿不到500元的工資。當然,前提條件是,以母親的話說:“她(我)長得那么丑,性子又野,若不學個一技之長誰肯娶她呢?誰肯養她呢?”著實是為我著想,“人丑就要多讀書。”話糙理不糙,絲毫不擔心我幼小的心靈備受摧殘,我也竟然沒有被母親的言語打倒,倒是鍛煉出一副油鹽不進的鋼鐵心腸。
等我上了高中才發現,無論在班里還是在年級,第一名始終是女生的,累死那幫小子都考不過。偷笑個。
不能說多么不幸,只能說自己還算得上幸運——因為從小被母親嘮叨長得丑,命中注定這輩子沒人疼沒人愛萬事只能靠自己——于是就真的自力更生了。在中國能夠接受高等教育者較之14億人口的大基數畢竟還只是少數人。我所有的清醒的認識都要感謝受到的教育,一旦掌握了文字這門工具,就打開了通往文明和一切優秀文化的大門——就算周圍充斥這各種封建的、腐朽的聲音,都再也無法荼毒心靈,在讀書的時候,人是那么的自由——真正意義上的精神自由。
十年前,我剛工作參加工作的時候時常思考一個問題:婦女解放運動究竟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社會意義上的倒退?婦女解放運動,女性開始出來工作,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生活格局,由此婦女不是更輕松了,而是更辛苦了——從單純的家務勞動變成了既要做家務又要外出工作。職業女性真的很辛苦,按時按點上下班,工作強度不分男女,與“只要事業成功就是成功人士”的男性同場競技,還要面對復雜的職場人際關系。很多人都會講“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關系”,可是實際中談何容易,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女性在職場中“先天不足”。
但不得不承認,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依然嚴苛。男性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偏頗的行為,只要男性擁有某種意義上的"事業有成"便可"一俊遮百丑"。然而女性卻被要求"事業家庭兩不誤"。如果不能兼顧,犧牲事業理所應當。人有雙拳,難敵四手,讓女性背著"賢妻良母"的重任在職場上與全力投入的男性拼殺,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李安的背后有林慧家,吳京的背后有謝楠,可是,你聽說過哪個中國男人為了妻子的事業、理想和"天賦"默默付出,無條件支持毫無怨言嗎?恕我孤陋寡聞,周圍沒有見到過,但地球上還是有的,比如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老公菲利普親王。
如果女性因為家庭犧牲了自己的事業,所有人都會表示同情和理解,潛意識里認為以家庭為重是理所應當的;如果女性因為工作而疏忽了家庭,那么很多人都會持反對意見(其中包括很大一部分職業女性)。如果女性想要出來工作,那么工作變成了義務,家務依舊是義務,既能賺錢養家又能操持家務,事業家庭兩不誤才是完美的新時代職業女性的“標配”。
如果男性因為工作而疏忽了家庭,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他的伴侶理所應該承擔更多的家務,以支持男性事業的發展;如果男性做家務并照顧家庭,那么就會被認為“太難得了”!好像做家務從來就不是男人的責任一樣。
而這一思想正在悄悄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女性意識到,婚姻中女性分擔了經濟壓力,男性應共同承擔家務勞動,并應該給予女性更多的尊重。
我所接觸到的職場女性都是極其優秀的,甚至人品和工作能力比同級別的男性更為突出,在一定級別之上,呈現出"智商情商雙高"的現象。這可以解釋為女性為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僅是辛勤勞動,還需要平衡家庭,這種難度可想而知,每一點成長進步都需要毅力、智慧和勇氣。女性取得一些事業上的成就實在太不容易了,甚至比男性要艱難數倍。身邊布滿了"女人嘛,只要照顧好家庭就可以"的庸俗陷阱,惰性是人的本能,稍不留神就會落入"我是一個女性,不需要那么辛苦在職場拼搏"的自我妥協中。一旦在職場上失手,或者自我定位過低,很快就會在職場上失去競爭力,用不了多久,就只能在鍋碗瓢盆中找尋自我安慰的價值感了,努力做一個讓人稱贊的"賢妻良母"。
所以,如果一個女性可以到四十歲的時候依然可以在職場中拼殺,且小有成就或依然潛力十足,那么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女人,她的身上一定充滿了正能量——不肯屈從于傳統價值觀,對自我要求極高,充滿自信也更加勤奮,敢于挑戰男權社會的權威。這些人格魅力在職業女性身上都能看得到。她們通常又富有親和力,很多研究表明,在一個團隊中如果有女性伙伴,工作效率會更高,團隊關系也會更加融洽。
婦女解放運動提出平等的就業權利的意義,如今成果漸漸顯現出來。前段時間有篇很火的微信文章《女人都不想結婚了,男人卻還在想著娶一個保姆》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反思婚姻的意義,也勇于發出自己的聲音。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結婚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尤其是單身女性“被允許”。
前一段時間播出的記錄片《生門》,從女性生產的危險開始關注女性的做人的基本權利——“希望每一個女人都是自己想要做母親,而不是被驅趕著上產臺”。婚姻的意義也不再僅僅是一紙契約,而是為了尋找真正的人生伴侶,從精神到身體得到應有的尊重,雖然目前還有很遙遠的路,但是這種社會進步不得不說是讓人驚喜!你可以看到,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加平等的倫理正在被構造。
正是工作這件事帶給了女性追求更加幸福人生的資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擁有足夠的收入,讓女性擁有了選擇何種生活,選擇何種伴侶的權利,結婚或者不結婚,結婚之后如何分配家務勞動上,都擁有了話語權,并且隨時具備終結一段關系或開始另一種新生活的能力。房子可以自己買,飯我會做,車我會開,馬桶堵了一個電話叫工人來修五十塊錢就可以搞定,誰還離了男人不能活?真正做到了"我愛你,才需要你",而非"我需要你,才愛你。"如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伴侶。
基于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一個男性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請保姆的話,那么他結婚的意義中很大一部分在于需要一個免費的保姆;如果一個女性無法做到經濟獨立,那么她結婚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在找一張長期飯票,婚姻猶如長期賣淫。和雇主談道義,和嫖客談感情,本質上無異于緣木求魚。
為什么80年代之后離婚率持續上升?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狀況發生了變化。之前的低離婚率是在物質貧瘠的年代,男女雙方,甚至雙方的家庭需要“抱團取暖”,相互扶持相互依存才可以生存下去。換句話說,不是婚姻多么幸福,而是“離不開”,或者因為雙方一旦結合就沒有可更換的伴侶人選——這就是,沒有選擇才是最大的穩定。而現代社會的夫妻,卻因為社會的開放程度有了“選擇權”,并且因為女性的工作權利而使得男女雙方都擁有了的“可以離開”的前提條件,女性可以獨立生活,男性也不必承擔太多道德道義。雖然離婚率上升了很多,我還是認為,如今的婚姻生活整體上仍然比離婚率低的時期幸福許多。
經濟獨立才能精神獨立,精神獨立才有人格尊嚴。追逐自由、快樂、幸福的生活是人的本能,然而這一切都并不是唾手可得,我的信奉是——人越努力越自由!
? ? 所以,清晨,只要鬧鐘一響,我就會立刻起床,梳洗裝扮一番,精神抖擻地奔赴單位,高高興興上班去。有班可上,有工作可干,有事業可以拼搏,有自我可以追求,一餐一飯一衣一行皆由自己勞動所得,怎么能不高興呢?人生在世,自求口實,頤養天年,貞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