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要三思
由于職業的緣故,經常有人問我英語怎么學。呃,這個,嗯,還是先講個故事吧。
一個學英語的故事
話說,once upon a time,有一個鄉村少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當地小鎮的初中。入學的新鮮感和興奮勁還沒過,他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英語好難啊。
天哪,要知道,這之前他可連ABCD都沒接觸過呀。你想象得到他第一節課聽那個胖胖的女老師不管不顧地講“鳥語”時的痛苦嗎?換成現在的孩子,心里估計早已經奔騰過幾萬只大羊駝(llama)了吧。
還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鄉里的娃兒敢摸蝦。雖然一上來就挨了一悶棍,一臉懵圈,少年可也不是嚇大的。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鄭重地,在課本每個蝌蚪大的單詞下都寫下諧音的漢字。比如“古德 毛寧”,“三口油”,“好肚 油肚”,“愛老虎油”啊之類(相信全中國上了一定年齡,且學過幾天英語的人都懂的)。然后呢,就每天咬著牙,硬著頭皮,反反復復念這些字。
結果呢,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總分擠進了全年級十幾名,開心極了(一個農村娃啊,不容易)。但是,英語卻剛60幾分(滿分100)。到了期末,英語就將將60分整。唉,怎么辦呢?
英語學習過程的痛苦(看著一套鬼畫符,念著另一套鬼畫符,你試試看)和結果的慘不忍睹,讓少年心灰意冷,竟第一次萌生輟學的念頭。
再一次,好強的少年咬著牙挺住了,選擇堅持下去。但是,接下來到底該怎么辦呢?
一沒英語底子,二無“高人”名師指點,三缺電腦、互聯網、智能手機、各類學習App,要是你,你會怎么辦?
什么方法?方法,不是問題
提到學英語,很多人一上來就問:有什么方法啊?
其實,停下來想想,不難明白,天底下根本就不存在適合所有人的、一定成功的方法。
每個人都不一樣嘛。而所謂方法,也不過是人在特定的實踐中反復摸索,不斷試錯,驗證與調整的動態過程而已。
先有具體的現實情景,后才有動態應對的方法。具體的人不同,情景迥異,方法自然大相徑庭。可惜,很多人一開始就本末倒置。
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學英語,哪有什么一定之法。只有你終下決心,邁開雙腿,往前走,屬于自己的路自然而然地,在腳下慢慢出現,緩緩鋪展開去。
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李陽有李陽的方法,俞敏洪有俞敏洪的招,李笑來也有李笑來的方法論。明白了,人各有異,條件不同,各人有各人的方法,這才算真正學習的起點。
學英語,怎么(how)不是問題,多少(how much)才是關鍵。
天生愚鈍如郭靖,只是每日勤練,不學會一招就絕不練下一招,最終還不是練就絕世神功 —— 降龍十八掌,成了一代大俠。
那個故事里的少年根本不知道有什么學習方法,他也就是橫下一條心,每天花時間在英語上。
早晚自習認真讀背,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做每一道題。
唯一算得上“獨門秘籍”的不過是一本藍皮小英漢詞典。他每天都會拿著它翻讀一氣,翻到哪就讀哪,囫圇吞棗,也不求記住。最后,詞典的邊沿翻毛了,黑乎乎的。
什么是學習?不懂什么是學習,怎么好好學習
很多人學英語的第二個困惱是堅持不下去。
“要是我有毅力就好了!”是不是很熟悉?
類似的還有,“要是我財務自由就好了!”,“要是我會編程就好了!”,“要是我當時買了房就好了!”
就好像這些東西是一個人自動或天生就有的一樣。不,它們是靠行動掙來的。它們不是行動的條件,而是結果。
承認吧,上面那些說法都只是借口——不行動的借口而已。
笑來老師說,堅持和努力是不應該存在的概念。如果你想持續做一件事,根本不需要“毅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它賦予意義甚至是多重意義。
在我看來,很多人在開頭就沒有弄清楚一些基本概念。
愛,首先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同理,學習,是一個名詞,更該是一個動詞。
很多人只看到了它們名詞的屬性,簡單地認為,一旦擁有,就功德圓滿、高枕無憂。
哪有這么簡單,一勞永逸的事,要么少得可憐,要么是騙人的噱頭。總之,屬于想偷懶的人的一廂情愿。
學習,有成功失敗,也有里程碑,但不是終點;有起起伏伏,也有舉步維艱,但是總歸在不斷接近。
學習,要有站點思維,而不是終點思維;動態思維,而非靜止思維。
好強的少年只知道別人能學好,自己也一樣能學好,甚至更好。
別人偶爾學英語,把它當一門課來學。他就花更多時間,化整為零,將它變成自己吃喝拉撒生活的一部分。
他知道,找捷徑的人往往困在找捷徑的路上,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
也許,你只是太功利了
你想成為艾薩克·阿西莫夫一樣的科幻大神或者史蒂芬·金一樣的驚悚大師,卻壓根兒不看書?
史蒂芬·金說,“我難以相信有些人書讀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讀書卻認為自己能寫,并且還指望別人喜歡自己寫的東西。”
世上誘惑太多,人又愛攀比,容易心浮氣躁,淺嘗輒止。
他人有的我也想要,別人認為好的就一定好。
但是,你真的想學英語嗎,真的,你確定?
或者,你只想要結果那份甜,卻不想經歷過程的那點苦?
有人凡事愛講實用。無“利”可圖的事絕對不干,只愿占便宜,不愿吃哪怕一點虧。
生活不能事事計較、精打細算。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吳軍老師說,人太精明了,就不聰明了。
英語,要在用中學。這“用”不是“實用”,而是“做”的意思。換做英語來表達,就是you can learn only by doing(你只能在做中學) 。
有人偏偏要帶一顆強烈的功利心學習。學習因此就變得枯燥無趣,面目可憎。
讀書,或治學,真不宜走極端、太功利。正如你逛書店、游山水,偶爾漫無目的地閑逛,比起目標明確直奔主題,往往更富趣味,也更易得意外的驚喜。
那些慢慢學、細細磨的東西,也更能長久地溶入生命里,改變一個人的言談氣質,甚至格局命運。
故事里的少年,除了考試,其實沒有任何其他使用英語的需求和場景。至于學好英語以后就能如何如何,則更遙不可及。甚至,對于當時他,根本就無法想象。
因為一個簡單的念頭:我要做得和別人一樣好,甚至更好,他一心撲到學習上。慢慢地,他發現了自己竟樂在其中。
不確定性和不知道有沒有用,倒增添了人生的幾分魅力,叫人為之著迷。
學英語,好比追女孩,沒有一個直觀的進度條擺在那兒。所有的甜蜜與憂愁皆源于此。
卡洛?羅韋利說,“一個沒有‘浪費’過時間的人終將一事無成”。一旦認定了,就不要計較,反正生命就是用來“浪費”在這些美好的事情上的。
最后,歸納一下:
方法,無需一上來就強求,你會慢慢地找到自己的方法;反倒是,至始至終都要明白學習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少點功利心,放輕松,讓美好慢慢發生。
至于那個少年,初三他進了實驗班,第一次年級統考,英語142分(150的滿分)全校第一。此后一直到中考,他的英語最差時也沒低過140分。
再后來,人生還是起起伏伏、時好時壞。還好,他心中總留有一份美好的記憶。哪怕生活再艱辛,至少他多了一個視角和一些不同的心情來看這紛繁世事。
喜歡一首歌,名字叫Grew Up At Midnight(《在午夜長大》)。的確,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改變。成長是孤獨的,學習就是慢慢生長。
對了,下次對那些只知道問英語學習方法的人,苦口婆心的嘮叨往往徒勞,我會笑一笑,說:“要不,咱就別學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