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時候,跟同事們討論過一個很大的主題,「什么是創新?」。每個人對此的理解都不同。
在我看來,創新,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
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缺少什么工具,就造出什么工具,這就是創新。有時候,我們總是會被自己的想法嚇怕了,覺得一提起“創新”兩個字,本能反應就覺得是一個很困難,門檻很高的任務。可是,縱觀互聯網時代眾多創新的產品,它們并非憑空想出來的,大多數都是基于某個環節不斷優化,提供了一套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常常誤解了創新的因果關系,不是因為想創新所以做出了這些成果,而是人們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尋找一個更優解,創新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
那么。誰的創新能力最厲害呢?我覺得是它…多啦a夢!
多啦a夢有很多的法寶,竹蜻蜓、隨意門、記憶面包等等等,但每個法寶都不是萬能的,它只是有針對性地解決一個問題,就像隨意門,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它本質上解決的就是一個出行的問題,就這么簡單。
在職場中,老板總是希望招攬更多有創新能力的員工,為公司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對于員工來說,提升個人的創新能力,可以有助于打造個人職場的稀缺性,讓自己不輕易被別人取代,擁有更多上升的機會。
為什么我們要打造個人的稀缺性呢?
所謂稀缺,就是少得不夠用。有一句話大家肯定聽說過,物以稀為貴!
但是在職場上,光是“稀少”還不夠,還要滿足一個條件,就是“被需要”。如果不合適,再稀少也沒用。就像薛兆豐老師在將“稀缺”這個經濟學概念時,舉過的一個例子:一張家庭合照,對我來說價值千金,可是被一個陌生人撿到的話,可能隨手就被扔進垃圾桶了,因為對他來說這是一文不值的東西。
在職場上,每個人的身價是由他的稀缺性決定的,還有他的被需要程度。
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那就是,大軍師司馬懿。他歷經三朝,跑過了武帝跑過了文帝,就算曹叡再怎么看他不順眼也不敢殺了他,因為他是大魏里面唯一能夠對抗諸葛亮的人,這就是他的職場價值。只有他一個人能夠做得到。所以,他拼盡了全力,終于活到最后一集。
既然打造個人的稀缺性這么重要,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我給出的答案是,把技能“產品化”。
有個道理大家都懂,就是我們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俗話也說技多不壓身。可是技能多不代表就一定好,很多人樣樣都懂可是沒一樣精通。所以,我想到的一個進階版做法應該是把技能“產品化”,就是指用產品思維去打磨技能,我們要先想清楚自己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幫助誰去解決,解決的辦法是什么?這個是最好的辦法嗎?還有更好的嗎?
另外,要把技能“產品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時候想法和產品之間可能隔了個十萬八千里。
我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當我說出“玫瑰花”這三個字的時候,身邊聽到的10位朋友在腦海中會產生10種不一樣的玫瑰花的想象。而其實我想說的玫瑰花是長這樣的,血紅色,很嬌艷,根莖長刺,就這三個關鍵詞…就算我這么細致地描述,想讓大家都知道“玫瑰花”,可是還是會遇到一種情況,那就是那些沒見過玫瑰花的人聽著那三個關鍵詞,還是無法想象出來的。
于是我就打算把它畫出來。結果是這樣的(普通一朵花),以防大家看不懂,我還特地加了個箭頭,標注這就是玫瑰花,這樣夠直接了吧?這就是我的第一個玫瑰花產品,可是它與我想描述的那朵玫瑰花還是差的太遠了,于是再畫了一遍…(好看點的)…可是我覺得跟我想象的還是不太一樣,但我現在沒辦法再畫得更好看了…我知道花瓣要更嬌艷,刺要更棱角分明,但我需要的可能是提高我的畫畫能力了,學下素描的線條勾勒,陰影層次…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直觀地看到,將技能“產品化”的原因有一個好處就是,有結果。因為產品是可以被別人看到的,而且把產品做出來以后,做得不好的話我能夠有清晰的方向知道怎么去改進。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如果我畫的好的話還能讓別人照著畫,可復制,讓他們告訴更多人原來美麗的玫瑰花是長這樣的。
在這個年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再小的技能,也值得被認真對待。
—— End ——
以上是我在今年年初的公司年會上給同事分享的一個主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打造個人職場稀缺性》的演講內容節選,等到今天才有時間整理一下文字稿,供參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