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會以2016年比較火的共享單車為主題,闡述我對共享單車的理解,在此期間,我將會以連載的形式展現出來
要說2016年最火最成功的的互聯網產品,應該就屬摩拜單車了,一年內搞了幾輪大融資,連競爭對手ofo和其他單車項目也相繼拿到融資,并且掀起了單車創業項目新風口。帶著“火熱”的單車,我也親自去體驗了下,于是有今天的連載內容
顛覆性的創新+剛需
我認為任何一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都必須是有創新+剛性需求組成的,至少滿足一個。如果沒有這兩個元素中的一個,你產品在市場就沒什么核心競爭力可言了,看到這的時候,你應該先停下來,想想自己的產品有木有滿足這兩個元素。而我們今天聊的共享單車也不例外
首先,我認為它最成功的地方,則是顛覆性的創新:隨地取車隨地停車,這種創新的模式完全顛覆了以前固定式取車和停車的模式,讓原本受制于固定停取車的模式變得更為簡單。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共享單車租賃的模式早已經出現在很多大城市里,如:大學城共享單車的租賃,公園里單車的租賃等等,但為什么沒有火起來了呢,根本原因就是停取車點的問題,停取車點不夠多,形成不了“網絡”效應,一般都是哪里取車,放回哪里這種模式,即只能到固定的點取車和停車,這樣對用戶來說,極其不便。試問,如果是你,你會去取車嗎,答案肯定是“no”,
而共享單車(如:摩拜單車)則不同,它完全打破固定點取車和停車的模式,以隨取隨停的模式,即哪里都可以取車,哪里都可以停車;并在需求更密集的地方投放更多的單車,以用戶的流動性使得在城市各個位置出現單車,達到平衡(即哪里需求多,就把車投放到哪里,經過車輛的增加,車輛的停取會隨著用戶的流動分散到各個位置,從而達到自然的平衡)。所以從整個創新模式可看出,完全是從“人性”出發,以自然的方式給用戶創造顛覆性的體驗
其次,共享單車抓住了剛需,為什么這么說呢,舉個場景,你就明白了,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我們上下班的時候,公司離我們住的地方也就2-3公里,但由于是高峰期,坐地鐵很擁擠,坐公交塞車,走路又有點遠,尤其是像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對于上班族來說,簡直就是“痛苦”,而這時你經常會看到地鐵口或者公交站經常有一些“黑車”,如:摩托車,電動車在“拉客”(其實這些“黑車”就解決了公司離我們住的地方也就2-3公里問題)即在共享單車出來前,這些“黑車”就成為用戶選擇一種方案,你會看到很多人坐摩托車,電動車,但是這種方案始終會出現安全等問題
而這個時候,共享單車出來,便是抓住了這個需求,即解決用戶在幾公里(如2-5公里)范圍的出行問題。其實像上述所說的場景證明,這是一個很大的需求點,而共享單車就是抓住這個點,提供了一個可靠性的解決方案,試問,這個時候你還會選擇“黑車”嗎?我想,稍微有點安全意識的用戶,都不會選擇的“黑車”。
說了一大推,其實你會發現,表達的東西并不復雜,只是如果缺乏了上面的場景描述和解讀,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很可能覺得只是這樣而已。有時候很多東西,其實是回歸生活,發現生活細節而已
接下來,還會以連載形式依次聊聊共享單車的缺點,商業模式等等,所以,敬請期待!
Pemg,一個互聯網從業者屌絲,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及理解記錄下來,于是開始了寫作分享
您的每一次閱讀和分享都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