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小時候學騎自行車,不是撞墻,就是摔到地上去,膝蓋經常受傷。是什么讓我不顧疼痛堅持下來,可能是不服輸的心理,也可能是學會之后其他人艷羨的目光,但是這些都不重要,因為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我清晰記得的是,為了學會騎自行車,自己摔到了無數次。
如果你有觀察過,肯定就會發現,小孩子也是摔倒了很多次之后,才學會走路的。
可見,犯錯是我們學習和認知世界的一個途徑,大概的過程是這樣的:
1.犯錯
2.思考
3.調整
4.再犯錯
5.再思考
6.再調整
隨著不斷深入的思考,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日趨真實。
那么,是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漸漸變得不太會犯錯了呢?
自從我們被人們告知,什么是正確的時候開始。
有人告訴我們水是沒有味道的;
有人告訴我們地球是圓的;
有人告訴我們火不能玩;
有人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
有人告訴我們要找個好工作。
在被告知的內容里,有些是客觀的事實,有些卻是主觀的經驗。在長輩的眼中,這些是他們得來的正確認知,我們直接得到這個正確的答案,按照這個正確的路徑走下去就可以了。
實際上我們照著他們的意見去做,往往能夠快速得到正面的反饋;而如果我們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結果往往也是投入了時間和精力卻一無所獲,甚至被人嘲笑。所以才會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習慣了聽從他人的意見,按照他人告知的正確去做,省時省力也省了獨自的探索。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犯錯。
當習慣了只做“對”的事情,我們在面對不確定的時,就容易舉棋不定、遲疑不前,希望得到他人的指點。
在生活中,不可能我們的每次抉擇,都有人指點,也不可能別人的每次指點,都正確無誤。很多時候,都只能靠我們自己去試錯。因為只有不做才會不錯,如果我們因為害怕犯錯而不再做事,豈不就變成:“聽了老人言,吃虧在以后。”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恐怕很多人已經聽得耳朵都長繭了,但真正把它落到實處的人卻寥寥無幾。
錯誤并不可怕,我們有一輩子的時間去改正自己的觀念,調整到正確的狀態。可怕的是永遠不會犯錯,那么也就永遠失去了進步的機會,永遠都不能了解到真實的世界。
都說證券市場是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的每次嘗試,都能得到反饋,并且它只告訴我們對和錯,不會對我們有情感上的嘲弄。
但又因為證券市場是善變的,對和錯之間的邊界其實很模糊。如果我們聽從了他人的經驗,作出了以前正確,現在錯誤的決策,那么我們可能會想到,聽從他人的意見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正確和錯誤有時候是因時而異的,以前、現在甚至是往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正確的事情,有可能突然就變成了錯誤的了。
如果我們一輩子只做正確的事情,突然遇到這樣的錯誤,我們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