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拎出什么樣的生活細節,生活就會變成你“特寫”出來的樣子
-01-
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這么兩類人:
一類不管遇到點啥事,總是特別激動的曬出幸福:
比如,先森下班回來的路上,順道帶了一盒她素來喜歡的點心,那必是要各種擺拍以及大曬恩愛;
朋友從外地給她寄了一盒當地土特產,那必須要在朋友圈高調感懷,“一份多么美好的牽掛與惦念”;
接娃回家的路上發現一簇小野花,她也能瞧出與眾不同的好來。手機一頓咔咔咔,回家曬娃又曬花。
另一類呢,則常常在朋友圈各種“地獄式”吐槽:
比如,老公信用卡還款晚了幾天,由此影響到房貸比率,她炸裂并暴訴朋友圈:我家養了位大爺,他心里就沒有這個家!
孩子生病上醫院,當娘的心急如焚、寢食難安,當爹的居然一切照舊、沒事人一樣。她的心瞬間冷到谷底,哭訴:娃可憐、爹自私,凡事都是老娘一人的!
婆婆做飯,若是哪天沒有考慮南方兒媳,居然在菜里放了糖!頓時胸悶氣短、怒火中燒,問題越想越升級,心情越想越悲涼,趕緊曬個圈圈噴死他。
我的女友A和B,絕對是這中典型。
如果單看倆人的朋友圈,真覺得她倆一個生活在天上,各種美滿幸福甜如蜜;另一個生活在地下,各種心塞陰冷負能量。
但如果離她倆再靠得近一些,就發現倆人的家庭工作、生活現狀又都十分近似:
都是婚后兩三年,兩雙父母尚在,襁褓幼兒可愛;也都是職場小中層和家庭中堅層;也都有房有車有貸款,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追求;都擁有各自的幸福點滴,也都遭遇著生活里的一地雞毛和心力交瘁。
所以我一直認為,倆人的區別,最多就是表象上的不同,而絕沒有質的不同。說到底,不過是一個喜歡曬幸福來增加感受,另一個喜歡曬慘以發泄不滿。
-02-
然而她們之間的差別顯現,開始出現在婚后第五年:
首先是容貌上的變化。
素來有顆少女心的A,雖已三十好幾,卻看上去依然十分少女。皮膚粉嫩、氣色尤佳、面部柔和。和她聊天,還能見其臉上閃爍著少女般飛揚的眼神和天真浪漫的神采。讓人艷羨:想必在家中,一如少女時受到很多照顧和寵愛。
B呢,已然朝著中年大媽的方向奔去。臉色黯淡偏黃,眼角藏著魚尾紋,眼中透著一絲凜厲。穿衣不太講究,款式走寬松閑適風,動輒露胳膊挽袖。講話更是粗嗓門,并標配有:操~我靠~尼瑪。
倆人的家庭也正在發生變化。
A的老公,在無論做了什么新菜式、買了什么小禮物、干了什么家務活,都收到老婆諸如“哇,你真棒!我很幸福”的盛贊,由此也更加殷勤體貼寬容,夫妻倆的生活目標和日常種種也磨合的越來越同頻。
B的老公呢,在老婆“你反正什么都不管”、“你就是個甩手掌柜”、“看看別人家老公”等等諸如此類的“語言定性”后,幾乎離家庭更遠,夫妻互動更少。偶爾他老公也“像別人家老公”那樣,立刻被她的質問“你莫非干了什么虧心事”,瞬間擊退了熱情。
她們的孩子也在體現差異。
A的孩子是那種典型“在表揚下長大”的孩子,在媽媽的“和顏悅色”和“愛與鼓勵”下,性格開朗大方、自信勇敢,也像媽媽一樣積極有愛。B的孩子則反之,相對膽小靦腆一些,看上去總略有心事。
我驚覺她們的變化。同樣的婚后生活,相似的起步基礎,差異竟是如此之大。尤其不可思議的是,A的生活,正向著她想象中所構建的、朋友圈里所“描繪”和“特寫”出來的樣子走去;而B的生活,也開始真正朝著她在朋友圈所常常吐槽和控訴的模式發展。
-03-
為何拎出和放大不同的生活細節,生活的走向卻差異如此之大?
A和B的故事,也絕不僅僅只是個案。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并告訴一組的飼養員: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告訴二組的飼養員:這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后,教授驚訝的發現,一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二組變得更聰明,它們能夠在實驗中率先走出迷宮并找到食物。
同樣的實驗切換到人類,結果也是一樣。
羅森塔爾教授在一個班里隨便走了一趟,然后隨便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奇跡又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便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這條效應的背后,一次次被驗證著——暗示(包括語言暗示、心理暗示等),就好像是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思議的影響作用。
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對家人溫柔鼓舞、言語滋潤,對生活抱以微笑、常訴憧憬,那么生活也會對她微笑,還以溫柔。
當一個人總是傳遞積極美好、暗示心理期望,身邊的人、事、物,也會朝著她期望的方向發展。反之,當一個人傳遞消極、凸顯問題,也會成為一種暗示,讓自己和身邊的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我的一位心理學大師朋友圣劍喵大師也曾提過: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潛規則”,媽媽一定是這個潛規則的重要制造者。女主人的情緒和語言會投射到家庭成員中,從而對家人的行為和感受產生控制,長此以往,形成規則,產生巨大的能量和影響。
回到我的朋友A身上,喜歡曬幸福,這事本身不足為道。但喜歡曬幸福的人,通常也是更加熱愛生活的一群人。她們是美好生活的發現家和歌頌者,她們更善于挖掘平凡日常里的美麗點滴,并以特寫的方式加以感懷,她們天生更樂觀、也更積極,是天生“幸福感”更強的一群人。
或者可以這樣說: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就好像是一張寫滿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黑白素描。你用彩色筆特別“勾勒”出哪一部分,就會成為你生活最明顯的樣子。
PS:我在前一篇文章(《富養的女人兒差別在哪里》)中曾提過,愛需要講究分寸和技巧,秀幸福其實也是一樣,尤其在朋友圈這樣的小透明地帶,更需要講究分寸和技巧。
再PS:我的朋友B,最近已有反思。熱衷吐糟的她,最近學會了一個新的技能:自黑學。居然能把各種控訴和不滿,變成一種冷幽默,大方一笑而過。或者下一個五年再看,她們之間又有新的故事可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