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之前,請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評論和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南大碎尸案,這起震驚全國的案件,因電視劇《他是誰》中的虛構案件“余愛芹案”再次被大眾看到。只因這部電視劇中的案件不僅在時間點上與南大碎尸案高度重合,連女主角的姓名都刻意選取了與受害者刁愛青相似的“愛芹”,就連劇中的具體犯罪行為與南大碎尸案的殘忍手法如出一轍。
刁愛青的家人,在得知這一消息后,那自然心里是不好過。刁愛青的姐夫更是發長文,公開發表不滿。劇中的情節不僅不尊重原案件的逝者,更是在不斷傷害家屬,還故意誤導觀眾。他們強烈要求劇組刪除這些惡意改編的內容,并道歉。
劇組方面雖然承認并調整了部分錯誤之處,但對于全面公開道歉卻持回避態度。對于這種想用時間拖過去的行為,對方也是當然不會慣著,直接找了律師,就將劇組告上了法庭。
但法院判決下來得到的結果是,劇組只愿意刪除出行在劇中“有關受害著與筆友出軌的劇情,其他不做修改,”并且還拒絕道歉。
行文至此,不知你是否依然對一個問題保持疑惑?那就是為什么要提到張譯,而我全文卻未曾提及,看到這你應該理解,根據劇組的行為,這也是家屬的無奈之舉,他們或許想借用公眾人物的影響力,來擴大影響,或者……,當然我相信這都是無奈之舉。
那么編輯創作究竟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是應該追求懸疑驚悚的效果,還是應該尊重真實事件和受害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