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2014年,大量的綜藝節目開始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之中,各種的真人秀挑戰、訪談、搞笑節目玲瑯滿目。
有些綜藝遵循了非常嚴重的套路:真人秀外出嘉賓一般都會相識、摩擦、撕逼到和好,撕逼的激烈程度依托剪輯師“斷章取義”的功力,而和好片段則要靠嘉賓的煽情和演技。
而除了撕逼,綜藝還愛炒CP,從以前的男女cp,到后來無法滿足粉絲需求便連男男cp,女女cp都拿出來炒。
有些綜藝被爆完全是依托劇本來走,導演說你滑倒你就得滑倒,叫你輸你不能贏,叫你被撕你就得乖乖地轉過身去。
到了2016年,打開電視,5個臺中就有4個在播綜藝節目,無論是節目模式還是聚焦對象都在尋求改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觀眾的審美疲勞卻一直揮之不去。
慶幸的是,有一小部分轉型非常成功的綜藝節目走出了自己不一樣的風格,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在這所有人都在說“娛樂至死”的年代,這檔最“污”的綜藝節目卻成為了一股透心凜冽的“清流”。
要說這幾年我所看的綜藝節目中最吸引眼球的,第一檔肯定瘋狂推薦《奇葩說》。
一部網絡節目,主攻辯論,集結奇葩。
據說這是一檔不剪輯不能播的節目,為了邏輯完整,不能播的詞語只能做消音處理,尺度之大完全可以想象。
但是這絕對不是一檔靠討論有顏色內容的惡趣味節目,雖然經常跑偏,但是它大部分時候還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
節目中討論的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小到非常接地氣的生活中的事情,大到長生不老拯救地球。
追了三季之后,小編覺得第一、二季算是精品,第三季略遜一籌。
第一季的奇葩都是狠角色,有從專業辯論隊出來的:馬薇薇、顏如晶;有半路出家的:肖驍、范恬恬、姜思達;還有不知道是干嘛的:艾力、花希,第一季導師是蔡康永和高曉松。
第二季的奇葩除了第一季留下的狠角色外,還有陳銘、邱晨、樊野、柏邦妮,導師是蔡康永和金星。
第三季之所以我說略遜一籌,是因為奇葩的定義被新加入的選手弄得太世俗了(不知道我在講什么是嗎?我也不知道!)
第三季加入的選手有的裝瘋賣傻、有的暴跳如雷,然而他們的專業水平卻沒有高超到我會覺得:小婊砸還挺有本事的,可勁地作。從而導致的我有些反感。
第三季的奇葩有……我也不記得了,我知道你們也不在乎。
不過第三季來這個節目的嘉賓就值得一提了,像Mark趙又廷、歐弟、許晴、阮經天、你們的大老師大張偉、郭德綱等。
毫不夸張,笑點和哭點都超級奇怪的我,當初追這檔節目,有過笑得前俯后仰的時候,有過感動得淚流滿面的時候,也因為這檔辯論節目熱血重燃再一次參加了學校里的辯論比賽。
這檔節目播出之后,出現了很多辯論娛樂化是福是禍的激烈討論,一方說憑借綜藝娛樂讓更多的人喜歡上辯論,一方說辯論的娛樂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辯論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但是撇開兩方的觀點不說,《奇葩說》辯論娛樂化背景之下,是辯論熱潮多年以后再一次被掀起的現象:因收視慘淡停播的央視辯論節目重新開播,許多專業辯論比賽再一次興起。
正是這檔節目,讓辯論重新走進觀眾視野,變成一種很潮很酷的事情。
如果你尋找的僅僅是一部空閑時間哈哈大笑的下飯綜藝,那這檔綜藝并不適合你,因為它往往會讓你不自覺地思慮過多或者開始懷疑人生,導致食欲不振或者消化不良。
安利奇葩說怎么能少得了精彩語錄
馬薇薇:你沒有愛了,你需要陪伴,養條狗啊!
范恬恬:暖男就是男人中的綠茶婊。
馬薇薇:男人的心理就是既希望你賺錢養家,又希望你美貌如花,等于干兩份工作,領一只雞的錢,提供的卻是雙拼的服務。
肖驍:鬼知道今生摯愛是什么,我有可能遇到鬼我都不可能遇到今生摯愛。
肖驍:20歲的時候有夢想就去追吧,但是當你30歲40歲50歲60歲的時候,你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照進現實,那么請你自己先照照鏡子。
花希:女人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相,而是他們想要的真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