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寫作開啟另一種可能

你是否曾經夢想過這樣的場景:在咖啡館大大的落地窗前,溫暖的陽光灑滿全身,你面對著電腦,眉頭微蹙,看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你的指尖流淌出來。在不同的地方寫作就是你每天的日常,通過一個個敲出來的字換回生活需要的一切。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寫作夢。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對于寫作最后的回憶已經停留在了大學寫論文的階段。寫作一度成為一件非常讓人頭疼的事情。寫作真的很難嗎?葉圣陶說:“寫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文章的材料是經驗和意思,文章的依據是語言。只要有經驗和意思,只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書寫,這就能夠寫文章了。”但是想要寫出引人入勝的文章,還是需要方法加上反復的練習才能夠實現。如果你也有一個作家夢,《寫作課》這本書就太適合你了。

《寫作課》的作者艾麗斯·馬蒂森不僅是哈佛大學文學碩士、作家,更是一名資深的寫作課教師。曾在耶魯大學、布魯克林學院教授寫作課程,后在本寧頓學院藝術碩士班執教22年至今。艾麗斯·馬蒂森出版了多部短篇小說集和長篇小說,作品曾獲得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獎、歐·亨利短篇小說獎、英語界小小說最高榮譽“小推車獎”等。

《寫作課》這本書結合了艾麗斯·馬蒂森多年的寫作經驗、世界名著的寫作方法以及自己的學生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常見的錯誤。作者站在寫小說的角度,告訴你何為好,為何寫不好,如何能寫好。這不是一本寫作的工具書,而是一本細致到告訴你如何講故事、以及如何遣詞造句的書。

其實不管是寫長篇小說還是短篇小說,都是在給讀者講一個故事,只不過故事有長有短。到底怎樣才能把這個故事講好呢?

一、寫作時會遇到什么?

1.大部分的人在剛開始接觸寫作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素材、沒有現成的創作藍本,生活經歷也很有限。畢竟很少有人會在扮演好現在的生活角色的同時,還有過當酒保、出租車司機、水手等的經歷。全憑想象力杜撰從未涉足的領域,肯定會感到力不從心。

2.作為一名新手,在剛開始進行寫作的時候還可能會出現語言乏味、描寫空洞,甚至是邏輯性欠缺的情況。尤其是在寫小說的時候,需要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在牽扯到一些特殊題材的時候,還需要有很深的文化積累,才能寫出吸引人的作品。

二、怎樣才能寫出吸引人的小說呢?

在寫作方面有很多的規則可循,也有很多專門教授寫作的課程和書籍。但是這些也并不一定能讓你寫出好的作品。既不能讓寫作方法和規則扼殺靈感,又不能毫無作為地等待靈感降臨,這就是寫小說的難處。

到底好的小說是怎樣寫出來的呢?

1.寫出好小說的秘訣就是“感同身受”

寫出來的小說想要讓讀者看起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需要的就是將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也就是所謂的“敘事視角”。這個看似清規戒律的文學術語實際上指出了小說創作中最艱難、最恐怖的部分,即成為他人,把自己徹底幻化成要塑造的人物。

只有真正地跟自己小說中的人物融入一體,寫出來的才會是有靈魂的作品。有很多的演員在開拍之前要去體驗生活,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美劇《基本演繹法》中,福爾摩斯每接到一個案子,都會親身把所有受害者經歷過的一切親身經歷一遍,用這個方法,他看到了很多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曹禺在創作《日出》的時候,為了能夠在作品中真實描寫翠喜的境遇,甚至扮作唱數來寶的藝人混進妓院體驗生活,結果還因為學的不像,被別人一眼看穿,招致一頓毒打,一只眼睛差點失明。

如果已經跟書中的人物同頻了,就可以考慮故事中到底會發生哪些事件——無非是一個事件接一個事件再加上涉及的人物,然后將其整合成具有美學和完整邏輯的連貫統一體。

2.珍惜和培養想象力

盡管現實中能激發寫作靈感的瞬間數不勝數,但光靠這些還無法寫出完整的好作品。想真正掌握小說創作的方法,就要習慣用自己的想象力填補現實生活的空白。通過發揮想象力進行虛構,憑空想象出在現實生活中并未發生的故事,這樣才能鍛煉小說寫作能力。

所以培養自己的想象力,其實就是鍛煉自己虛構的能力

擁有足夠強大的負面情緒承受力,以及足夠強烈的自我剖析的意愿,是激發想象力的前提。

想要運用想象力來進行寫作,這個工作量絲毫不亞于體力勞動。當開始展開想象力的時候,全身的血液都會集中到腦部來進行思考。所以曾經有傳言說,因為血液常年供不到腳上的末梢神經,作家幾乎都有腳氣。盡管這樣,也不能保證每天都有靈感。

如果就是沒有想象力,又找不到靈感,該怎么寫呢?

作家要先將自己代入到人物的處境,再考慮可能發生的事情。怎樣才能讓事情變得更復雜?不論好壞,先把所有的可能性羅列出來,然后再挑選。如果還是沒有靈感,還可以走出書房,去那些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獨處一會,隨心所欲亂寫一氣,不管有沒有用。再不然,去一個不太能碰見熟人而人流又密集的地方,盯著過往的人看,直到能激發出創作靈感的人物出現。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就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來為自己的作品搜集素材和尋找靈感。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聆聽、記錄、想象每個從身邊經過的人的故事。就是使用這種方法,他才能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

當作品需要事實來支撐合理性時,就呈現真人真事。當事實無法支撐故事的完整性和豐富性時,就用虛構來補充。

3.合理運用巧合

制造巧合往往是小說表達主題的一種方式。不論是否合理,只要兩件事情同時發生,就會激發出火花。合理運用巧合不僅有助于故事情節發展,還有助于呈現主題,呈現作者想帶給讀者的寬慰和愉悅。兩件事無論大小,只要是接連發生或同時發生,便會給小說增色不少。

那么什么是巧合呢?

《韋氏新國際英語詞典》把巧合定義為:“同時發生的事件或情況,具有合理性和關聯性,但是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

所以想運用好巧合,首先,不能依靠巧合來化解難題,甚至改變故事走向,否則會顯得不可信。第二要先發制人,以巧合作為故事的開頭,繼而引發之后的情節。第三要創建群體。因為群體中的成員關系太過復雜,巧合變在所難免。

4.把自己當做別人

構思時,先把人物放到現實中,想象他們怎樣生活,又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難題。比如這個人是哪里人?平時有什么習慣?先從微小特征入手,再逐漸找到具有可識別性的特質是個不錯的方法。

三、短篇與長篇

故事因為篇幅的長短可以分為短篇小說與長篇小說,這兩種小說在寫作形式和寫作特點上是各有不同。

1.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往往節奏比較緊湊,要在一個很短的篇幅中給作者強有力的沖擊,就必須要有幾個事件,而最后一個事件必須有足夠的確定性,得像一個“結尾”才行。

這些事件不必轟轟烈烈,但數量要足夠,不能讓讀者一眼看穿結尾,還得讓人帶著興致讀下去。這些事件雖然不一定對人物產生影響,但是一定會影響讀者。一篇合格的短篇小說,不論其中的人物是否發生變化,都會讓人在看到結局后,釋然地倚著椅背,發出感嘆:“啊!原來如此!”

2.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創作大致有兩種方法:一是以主要情節為原點,想想它能引發怎樣的次要情節。二是以主要情節為終點,想想什么樣的次要情節能導致這樣的結局。次要情節要圍繞主要情節展開,與主要情節之間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寫長篇小說難就難在保持清晰的主線,這條主線需要交代清楚小說中的主要事件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只有主線清晰,讀者才能帶著好奇心一直讀下去。

(1)想要寫好長篇小說,動筆之前的調查研究和擴展閱讀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幫助作家避免在專業領域露怯,還可能為情節構思提供靈感。以喬治·艾略特創作的米德爾馬契》為例,艾略特為了精準塑造出四十多年前的年輕男醫生形象,廣泛閱讀了相關的醫學材料,并把感興趣的內容統統記錄下來,這才有了小說中的精彩的描寫。

(2)寫人物關系列表是非常厲害的一招

先把靈感列出來,再按既定順序重新排列,最后添加細節。可以為每一個人物寫一份生平履歷,這些內容可以分散于小說的各處,直到結局才得以全部展現。這樣一來,相關事件按照人物生活進程進行排序,懸念就更加合情合理了。

四、堅持寫下去

《寫作課》的作者在書的開頭,就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寫作經歷。大兒子四個月的時候,才開始進行寫作;年近五十,才開始構思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能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堅持寫。寫作一部分確實靠天賦,但更重要的部分,還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堅持。

寫作,是一種最低成本的展現自己內心想法的方法,也是最昂貴的可以實現夢想的方法。李笑來老師說:寫作,是一個最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方法。如果你的心中也有一個寫作夢,那就從動筆開始吧。只要堅持,寫作也能幫你開啟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Q???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