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婆婆拉家常,得知她85歲的姐姐已經離去。想起那位滿臉善意的老人,我仿佛看見,在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拉著我的手和我說,“別減肥,健康就好,女孩子太瘦了不好看”時的情形。我甚至記得那個眼神里的真誠和喜歡,雖然那時候我并不知道我是否會成為唐家的媳婦。
我又想到了前幾天看的一本書《百歲人生》,也許在我們這一輩的時候,百歲老人會成為常態,如若如此,我該如何規劃和看待人生。我是否真的需要像現在這樣般匆忙著趕路。
過去很長時間我認為我只需要活50歲就夠了,因為50歲的時候兒子已經大學畢業,我在此世恐已無牽掛,于是那時候我對生活最大的向往是活到50歲即可;后來,女兒降臨,掐指一算,如若50歲就離開人世,女兒才16歲,我會舍不得,于是想著希望能活到60歲。后來,慢慢地,我開始覺得60歲恐怕也不夠,因為,生命中還有很多想珍惜的人和事,我所擁有的已經超出我原先設定的期望值,這樣的每一天都值得去珍惜。
《百歲人生》的原文這樣寫道:如果你現在20歲,那么你有50%的概率活到100歲以上;如果你現在40歲,你有50%概率活到95歲;如果你現在60歲,你有50%的概率活到90歲或者90歲以上。
本杰明·富蘭克林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死亡和稅收,沒有什么事情是確定無疑的。長壽似乎是一種詛咒,如果我們壽命延長,而退休期不變,會出現什么情況?我們可能根本無力負擔豐厚的養老金。解決方案貌似要么延長工作年限,要么削減養老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長壽的確如同詛咒。
對于想珍惜每一天的我來說,我相信長壽不是詛咒,而是最好禮物之一。那么,我該如何手下這份禮物呢?
我想到的第一個詞是:慢下來。生命不必如此匆忙。可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很匆忙。更深刻的前提假設是:我不喜歡這樣的匆忙。
“如果真的要活100歲,我真的要像現在這樣生活嗎?”當我和邏輯相同的人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他說:“為什么不呢?”
哦,原來這句話有一個前提假設是,我并不滿意與現在的生活。不對,我明明對現在的生活充滿滿足和感恩。可“為什么不呢?”
是啊,我忽略了一個巨大的現實是,當下是生命當中最好的時候,我不能假設我活到100歲還能像今天一樣的身體活蹦亂跳,也不能假設活到100歲時,身邊的環境也不發生變化,等我慢慢變老。
就像把生命放置在流逝里,生命只是拉長了,而生命還是會必然衰老,外界還是會必然變化。我還是會過現在的生活。
是啊?
為什么不呢?
為什么不呢?
為什么不呢?
這句話的前提假設便是:每一個當下是生命中最好的狀態。而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必然結果。
所謂知音,不是觀點相同,而是思考方式(邏輯)相同的人。